摘要:
►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茉楠认为,就金融改革领域而言,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大幅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有效规避风险,真正让金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要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供给体系为突破口,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拓展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在负面清单框架下进一步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限制,培育中小或小微银行信贷体系,真正解决金融末梢循环不畅等问题;向非国有经济放开融资市场,满足经济转型的多元金融需求,促进资本形成与配置效率的提高。一是发展“小微金融”,借鉴国外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成功案例,研究以“联保贷款”为代表的国外小微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建立对口的小微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缺乏有效抵押物等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针对小微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泛等特点,探索用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扁平式监管模式取代现有银行业垂直监管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二是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的金融体系,建立更加有利于经济升级,更有利于产...
►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茉楠认为,就金融改革领域而言,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大幅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有效规避风险,真正让金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要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供给体系为突破口,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拓展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在负面清单框架下进一步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限制,培育中小或小微银行信贷体系,真正解决金融末梢循环不畅等问题;向非国有经济放开融资市场,满足经济转型的多元金融需求,促进资本形成与配置效率的提高。一是发展“小微金融”,借鉴国外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成功案例,研究以“联保贷款”为代表的国外小微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建立对口的小微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缺乏有效抵押物等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针对小微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泛等特点,探索用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扁平式监管模式取代现有银行业垂直监管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二是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的金融体系,建立更加有利于经济升级,更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针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在引导科技金融创新方面的协调运用,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优化配套措施。三是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快产业组织创新,强化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重点发展类似于日韩德等国家那样的“供应链金融”。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围绕着供应链管理,建立能够集提供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资金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降低全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股东积极主义不宜直接移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郑联盛认为,近期国内虽然出现机构投资者纷纷举牌甚至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决策与治理的事件,也就是国外盛行的股东积极主义,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股东积极主义普遍化的深厚土壤。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并非是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目前公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仍然是中国股市的少数派,而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的主体绝大多数是机构投资者。二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大股东一般追求控制权,具有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而机构投资者力量有限,难以形成实质性抗衡的力量。三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短期化特征明显,这决定了机构投资者亦不会长期关注公司治理,鲜有采取积极干预行为,“用脚投票”更为普遍。四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利害关系并没有被广泛熟知和应用,很多投票都流于形式。比如美、英、德等十分流行的股东提案、股东协商、股东与管理层会议等,在中国并没有实质性开展起来。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起股东积极主义行为框架。必须先将股市建设成为一个融资市场,更要建设成为居民财富增值的资产市场,股市不应只是融资工具,更应注重股东回报,这是资本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破除机构投资者力量日益萎缩的内在制约。秉承长期投资理念,关注公司治理与股东长期价值的关联性。大力优化股权结构,适度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当然,股东积极主义的缺失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诸多的体制机制弊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