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国家允许高校贷款及借债,商业银行从业务角度也可以提供相应的贷款资金。然而,高校的巨额信用贷款为高校带来了财务风险,导致高校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由于高校负债率过高,巨额的信用贷款产生了沉重的利息负担,从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对高校贷款进行合理规划,降低贷款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确定高校合理的负债比例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自有资金,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按政策规定收取的学杂费;二是借入资金。高校通过以上两条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时,必须对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进行比例分析,以合理确定负债比例。流动比率能较好地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当流动比率为200%时为宜,表明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风险不大。
(二)优化贷款结构
1.长、中、短期贷款相结合。高校在进行筹资决策时,一方面要考虑长、中、短期贷款三者之间的均衡安排,如从理财的角度考虑,短期债务的比重不宜过大,三者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构成,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使高校偿还债务的义务在不同会计时期较为均衡;另一方面应考虑未来金融市场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还贷利息的影响。
2.根据市场贷款利率的变化,测算贷款利息支出...
近年来,国家允许高校贷款及借债,商业银行从业务角度也可以提供相应的贷款资金。然而,高校的巨额信用贷款为高校带来了财务风险,导致高校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由于高校负债率过高,巨额的信用贷款产生了沉重的利息负担,从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对高校贷款进行合理规划,降低贷款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确定高校合理的负债比例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自有资金,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按政策规定收取的学杂费;二是借入资金。高校通过以上两条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时,必须对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进行比例分析,以合理确定负债比例。流动比率能较好地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当流动比率为200%时为宜,表明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风险不大。
(二)优化贷款结构
1.长、中、短期贷款相结合。高校在进行筹资决策时,一方面要考虑长、中、短期贷款三者之间的均衡安排,如从理财的角度考虑,短期债务的比重不宜过大,三者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构成,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使高校偿还债务的义务在不同会计时期较为均衡;另一方面应考虑未来金融市场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还贷利息的影响。
2.根据市场贷款利率的变化,测算贷款利息支出。预算中能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量决定了高校贷款规模的最大极限。因此,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所用贷款的利息总额不能超过年度预算内安排的自筹基建经费,而已建成项目尚未偿还贷款总额的利息也不能超过高校预算安排的财务费用。
(三)加强政府对高校贷款的管理
1.主管部门从高校的整体布局规划入手,确定所属高校的贷款对象和贷款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2.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的基础上,明确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和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规范高校贷款的申请和审批程序,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
3.研究开发教育系统及高校资金预警机制,要求高校在年度预算中按还款计划安排偿债准备金,并督促其按时还款。
4.建立和健全贷款资金核算制度,全面、真实地反映贷款项目执行及其贷款资金的运行情况。
5.扩展高校的综合考核指标,不仅局限于人才培养、办学设施和综合声誉等,还应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纳入考核内容,将领导任期内贷款资金产生的效益及潜在风险列入任期及离任审计考核指标中。
6.提高生均经费的拨款标准,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帮助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高校资金压力。
(四)高校建立正确的贷款使用观念
1.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前提下,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制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提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投资、大搞建设形成信贷风险,并始终坚持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2.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成立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财务部门配备专人负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订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并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流失。
3.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对贷款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并配以严格的奖惩机制。
4.用“现金流量平衡”编制模式替代现有的收支预算编制模式,将高校贷款资金的取得与偿还统一纳入学校的预算管理,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对于短期负债风险,高校应做好现金调度;对于长期负债风险,重在建立充足的偿债基金,具体做法是按期以平均计算法或比例法提取偿债基金,确保到期债务的及时清偿。
5.拓宽筹资渠道,降低信贷风险。高校应面向社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例如,通过融资租赁取得一些非经常性使用但投入较大的教学设备和后勤;各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公共教学园区,促进大学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加大科研开发与服务力度,扩大科研经费收入来源;通过政府鼓励和政策引导的方式,积极倡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的投资和捐赠,还可以通过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吸纳国外资金。■
责任编辑 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