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读到孙玉甫教授撰写的专著《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研究》,很受启发,也有些感触与思考。笔者认为,这本书既有理论创新,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从全新的经济学视角构建会计理论
经济学作为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理论的创新。农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尚不具有学科的意义。工业经济时代的诸多经济学理论均是在讨论市场和计划问题。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宣告了“市场失灵”,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基本前提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又证明了“政府失灵”,敲响了凯恩斯主义的丧钟;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信息经济学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根源,试图寻求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尚未构建起来,只有我国学者陈世清于2010年出版的《对称经济学丛书》,提出了基于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的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将社会经济网络看成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提出要建立组成社会经济网络的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机制,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
近日读到孙玉甫教授撰写的专著《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研究》,很受启发,也有些感触与思考。笔者认为,这本书既有理论创新,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从全新的经济学视角构建会计理论
经济学作为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理论的创新。农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尚不具有学科的意义。工业经济时代的诸多经济学理论均是在讨论市场和计划问题。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宣告了“市场失灵”,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基本前提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又证明了“政府失灵”,敲响了凯恩斯主义的丧钟;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信息经济学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根源,试图寻求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尚未构建起来,只有我国学者陈世清于2010年出版的《对称经济学丛书》,提出了基于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的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将社会经济网络看成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提出要建立组成社会经济网络的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机制,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主发展的统一。
可见,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放宽假设条件的过程,由基于严格和完美的假设条件得出的“看不见的手”到放弃了瞬时调整假设的凯恩斯主义,再到承认交易有费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认定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信息经济学。但是这些理论都没能有效解决市场和计划的有机配合问题,也就无可避免地陷入到“放宽——市场失灵;管制——政府失灵”的矛盾之中。相应地,会计学也就处于规制与反规制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中。对称经济学从理论设计上让我们见到了一线曙光,但又缺乏保证信息完备、对称的具体手段,而这一点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共同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引发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包括政府)的决策时滞和失误。
孙玉甫教授恰恰从解决会计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视角提出了改变现行社会经济运行信息的生产方式,即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从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全面收集信息,并借助各个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所必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联系对各个主体的经济活动信息进行验证,保证各类经济决策所需信息的充分与可靠,逐步减少经济运行的信息生成与传递障碍,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充分发挥作用,让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将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新条件下的有机配合,即政府负责组织社会经济信息的生产,市场在信息对称条件下自发发挥调节作用。
二、首创了比较完整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自诞生时起就肩负着维护利益相关者产权和经济利益的使命,并为此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的程序与方法。随着社会生产活动出资者由单一走向多元,会计由单式记账转为复式记账;随着利益相关者向会计主体外部的扩展,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逐渐成为会计的重要工作;随着社会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宏观经济管控需要的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信息报告应统一、规范、如实、透明的要求更加突出。但是,现行会计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实践却未能达到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目标,屡罚不止的会计信息舞弊案件更是暴露出当前会计信息生产机制设计(现行会计理论是其基础)出现了问题。
究其原因,现行的会计理论仍以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条件下形成的理论观点为基础,无视在割裂了社会经济联系后所生产的会计信息与需要反映广泛社会经济联系的会计信息具有根本差别的现实,忽视会计主体外部利益相关者分布已经相当广泛的情况,盲目认为会计信息只能由各个微观会计主体进行个体化生产,从而导致了当前的窘境。其实,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寻求新的会计理论已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必然。
孙玉甫教授所著的《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研究》在论证了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需要变革之后,基于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充分证明了会计信息化条件对会计理论构建基点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信息化背景下有关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目标、假设、信息质量特征、原则、要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新观点,构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对推动会计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辩证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支持了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建设实践
目前的会计信息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微观会计主体内部生产出来的。每个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机构和人员站在本会计主体的角度依据所取得的相关原始凭证记录经济活动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最后将会计要素变动情况和结果对外报告。这样的会计信息已经隐去了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经济联系,很难将各个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整合成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情况的宏观经济信息。同时,隐去了经济联系的会计信息也较难予以审计查核,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备提供了可能。为了给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国家建立了统计体系,进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微观和宏观信息统计。为了更好地开展税务征管工作,国家税务部门建立了税务申报和稽核的工作平台。此外,全国还有海关、银行、保险、工业、交通、农业、卫生、社保等多个平台在运营或建设中。这些平台的建设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导致了信息渠道多样、计算口径各异、数出多门甚至相互冲突的后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同时也能够将各个信息孤岛式的专项信息平台连接起来,通过信息共享达到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数出一门,提高信息生产和使用效益,我国财政部将构建国家统一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列入《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关于构建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理论研究其实早已展开。2003年,中国会计学会就设置了《网络条件下的会计模式》重点课题,倡导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在课题研究报告中,孙玉甫教授就提出了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的构想。其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证公共信息会计的理论内容和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在出版的《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公共信息会计平台的基本模型和运行机理,认为“公共信息会计是国家组织建立的一个社会经济检查系统、公开会计信息生产平台和宏观经济管理参谋系统”。可见,他主张建立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就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统一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可以将全国范围内的具体微观经济活动所生成的信息汇集起来,生产出微观和宏观经济管控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并保证了微观与宏观数据的紧密连接。这样的系统看似庞大、繁杂,其实只要将已有的覆盖全国的税务系统等进行扩展和链接就可以建立起来。
总之,孙玉甫教授的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不仅说明了其构建的必要性,而且讨论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给出了平台的具体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案,为构建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支撑。■
责任编辑 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