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校内部控制方面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完善的措施。
一、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领导任期考核缺乏健全的经济责任制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校(院)长任期制,任期内考核的主要指标是招生数量、精品课程、科研能力、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等。在扩大招生、提高教学科研竞争力的背景下,高校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把学校做大做强,因此,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高校资金又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在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条件下,银行贷款和资产置换就成为高校弥补资金不足的主要来源。由于思想认识和体制方面的问题,目前高校尚无健全的校(院)长经济责任制,对举债风险管理、考核没有明确要求,资产置换筹资又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出台高校资产置换的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资产贱卖,高校领导的任期责任很难落到实处。
2.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执行不严
高校执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目前一些高校允许有夫妻关系、直系血缘关系的家属在同一单位工...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校内部控制方面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完善的措施。
一、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领导任期考核缺乏健全的经济责任制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校(院)长任期制,任期内考核的主要指标是招生数量、精品课程、科研能力、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等。在扩大招生、提高教学科研竞争力的背景下,高校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把学校做大做强,因此,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高校资金又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在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条件下,银行贷款和资产置换就成为高校弥补资金不足的主要来源。由于思想认识和体制方面的问题,目前高校尚无健全的校(院)长经济责任制,对举债风险管理、考核没有明确要求,资产置换筹资又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出台高校资产置换的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资产贱卖,高校领导的任期责任很难落到实处。
2.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执行不严
高校执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目前一些高校允许有夫妻关系、直系血缘关系的家属在同一单位工作,财务人员有的甚至是相关部门领导或职工的家属。虽然高校各项经费报销都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但从审计结果来看,一些高校还是出现了虚开购物发票、冒用学生名义造表领取学生经费、违规使用教学和实习经费等舞弊行为,存在财务会计部门岗位职责规定形式化、货币资金业务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制度执行不严等现象。
3.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控制薄弱
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合并和建设新校区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严重不足。一些老校区的教学设施闲置,新校区教学设施重置,交通设施在老校区和新校区之间穿梭,教学运行成本明显增加。二是校办资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经济纠纷案例。由于对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能隐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各类经济合同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导致因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而遭受罚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目前地方高校的债务压力较大,负债成本过高,而银行借款的利息支出具有刚性,过度负债潜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果招生萎缩、银行贷款收紧,在目前高校按招生数量拨款的模式下,高校就面临借款到期无力偿还的困境。
4.财务软件系统缺乏数据分析模块
目前大部分高校建立了财务软件系统,借助局域网的平台,各个校区的财务部门可以直接操作财务软件系统共同完成账务处理;各二级单位可以通过终端按授权进入财务软件系统,了解自己的收支和结余情况。财务信息化管理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办公成本,又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但集中管理的财务软件系统又明显存在弊端,因为目前高校的财务软件系统缺乏数据分析模块,不提供数据分析指标,在该系统下,各高校财务部门的账务处理是按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总分类核算,记账凭证是按照整个学校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统一排列,而不是按各二级单位进行分类整理,使得整个学校的核算资料全部融合在一起。财务部门又没有固定专人负责各二级单位的经费收支报销,每个财务人员都可以处理各单位的经费报销业务。这种核算模式给事后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即在进行事后审计逐笔抽查原始凭证时,审计工作量和难度加大。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强内部授权控制,落实经济责任制
2.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一般情况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高校内部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有货币资金业务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制度、物资采购业务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制度等。在业务处理中要避免授权单位的授权人与财务部门的执行人存在夫妻关系或直系血缘关系,授权单位的执行人应定期进行轮换,各二级单位要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在财务岗位的分工上要做到内部牵制,不要等到出事时再来进行调整。
3.加强对内部控制业务中薄弱环节的控制
(1)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存在分散、层级低、收支情况不透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乏力。各高校应将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及资金情况,有关教职工购(建)房方案,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基金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多种形式告知广大教职工,该向社会公开的要向社会公开。对于基建工程项目和银行贷款等重大事项必须制定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校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的议事规则,重大决策事项实行审议联签制度,将重大项目的决策、计划、执行和审计结果及时公开,并积极听取教职工的意见。
(2)加大对招投标工程的监管,提高竞标单位的资质。目前高校一些招投标程序表面上公平、完整,但实际上操作空间较大。在一些高校基建项目中,往往投标人、中介机构、官员相互串通,操纵招投标工作。有时看似有十几家企业参与投标,实际上却只有一家在幕后操纵。这些投标人通过围标,成功中标,再将工程转让或转包,从中牟利。由于多层转包,一些工程项目存在质量隐患。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招投标工程的监管,所有参加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单位,都必须接受承建能力和廉政资格的审查。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机制,推行廉洁准入制度。对那些有行贿劣迹的,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设置“防火墙”,限制其进入建设市场参与工程建设承包项目。
(3)控制举债规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高校举债对于解决制约学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以及对学校事业发展具有较重大的作用。但银行贷款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偿还借款本金和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将产生负效应。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高校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坚持量力而行。高校最高决策层对举债项目、额度、风险状况、资金使用效益、还款计划和还款资金来源等要进行充分论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安排建设进度,控制举债规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4)加快资产置换市场化进程,提高资产运行效率。在财力困难、政府又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只有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如何偿还银行贷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领导的主要工作,从总体上看,高校还贷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拨款、土地置换、高校自筹三种。在政府拨款和高校自筹有限的情况下,土地置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高效的方式。有关规定中明确提到:各级财政和高校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出台校区置换收益优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等政策,缓解高校还款压力。通过资产置换,不仅可以解决高校的债务危机,同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产生规模效益。笔者认为,为避免资产置换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高校资产置换应体现商业实质,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成本是根据建设期间的市场价格来支出的,如果置换出的资产受到行政干预,不能按市场价格成交,就会造成高校资产不公平交换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资产置换过程中应成立以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专门机构,聘请资产评估专家,通过土地拍卖的方式进行公平交易,同时,应免去资产拍卖交易过程中的各项税费,从而加快资产置换市场化进程,提高资产运行效率。
4.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
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具体应做到:一是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容易执行的各种业务流程、业务规范,开发数据分析、跟踪对比、监控预警等各种财务管理模块。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运行规则。三是财务管理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精细管理型转变;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控制转变;财务工作作风从监督、控制为主向服务、指导为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