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健康运行的保证之一。审计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监管工具,是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免疫系统。生态文明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类型,是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审计。生态文明审计对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各主体的责任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文明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理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随着人们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认可,国家审计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范围也越来越广。国家审计的职责由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维护财政资金、资产安全等基本职能扩展到保证国家各项政策有效实施,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环境的公共资源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目前生态文明审计应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体,政府受公众所托利用其特殊的控制手段对资源、环境等进行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健康运行的保证之一。审计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监管工具,是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免疫系统。生态文明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类型,是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审计。生态文明审计对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各主体的责任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文明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理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随着人们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认可,国家审计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范围也越来越广。国家审计的职责由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维护财政资金、资产安全等基本职能扩展到保证国家各项政策有效实施,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环境的公共资源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目前生态文明审计应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体,政府受公众所托利用其特殊的控制手段对资源、环境等进行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监控作用
生态文明审计的过程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不断收集和传递的过程,审计获得的数据信息均属于原始数据,并且通过了审计的验证与核实,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国家审计还拥有对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审计监督的权力,因此生态文明审计获得的数据还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为国家审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供数据支持。生态文明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控作用是其他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在监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对相关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我国的行政体制为一把手责任制,各部门领导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政府受托责任关系的履行。过去我国过分追求GDP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形成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观,忽视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生态文明审计应利用法律赋予的监管和评价职能,对比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付出的代价,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引起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进而发挥生态文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生态文明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生态文明审计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监督,及时对环境、自然和生态状况进行观察和测试,及时对审计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将发现的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反馈给决策部门,提供调整宏观决策的依据。对发现的异常现象进行推测和判断,及时把具有倾向性和隐蔽性的预警信息传递给执法部门,提醒其采取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避免损失的产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比其他部门更有能力也更有责任防范风险、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积极促进政策、制度、法规的改进和完善。这要求我们转变审计理念,将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和保护转变,形成前瞻性和风险识别“免疫系统”观念,不断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重视并提升生态文明审计的预警功能。
(三)生态文明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纠偏及修复作用
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当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较多且较复杂,既有人为的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又有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既有水、土地资源的浪费,又有城市缺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生态文明审计要密切关注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由事后揭示和修复变为事中监测、事前防范。由对已发生事项的关注转为对现在甚至将来事项的关注,更注重事项的时效性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审计:
(一)依据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特点来规划生态文明审计的目标和具体计划
政府审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权力和审计能力,根据不同生态文明审计项目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计划,并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生态文明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主要是需要规划哪些项目进行财务资金审计、哪些项目进行资源环境法规遵循性审计以及哪些项目进行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等问题;需要规划好流域性(区域性)生态文明审计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审计的比例;需要规划好宏观型生态文明审计和微观型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项目审计的时间和次序问题等;要规划好专题生态文明审计项目与包含生态环境内容的常规审计项目以及包含领导环境责任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关系问题。
(二)改进生态文明审计的方式与方法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
政府审计机关在生态文明审计过程中,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审计信息化建设,搭建生态文明审计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生态文明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架构合理、清晰、兼容的符合生态文明审计要求的信息系统,并经常对系统进行调整、完善和更新,如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并使之与生态文明审计相关的其他系统能够兼容并建立起联系。在加强生态文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气相色谱、环境空气自动采样器等先进仪器,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为了使政府审计机关获得更多的资源环境信息,应建立与国家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财政、税务、环保、水务、气象、林业部门的信息。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审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审计署在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对资源环境进行审计应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宗旨,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为目标,发挥审计在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和保护环境、资源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划表明生态文明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安全审计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超脱了传统审计与财务紧密相联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审计不再单纯关注对GDP的贡献,而是更关心对资源环境政策的执行程度、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率、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项目效益的状况。这些都有利于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四)将生态文明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绩效审计范畴
生态文明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领导干部绩效审计范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这样可以纠正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开展领导干部绩效审计时,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对比关系,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履职情况。还应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三废”处理率、退耕还林率、单位GDP能耗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重点查处造成资源重大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的行为。■
(本文为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13SJ01001>、南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XGY08>和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D45>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