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涵义
关于什么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研究,可分为四种视角。第一种视角是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视为企业能力的一个分支(朱开悉,2001;黄国良等,2003;王小朋等,2004;张星文,2004;陈晶璞,2005)。这一定义的特点是将企业财务能力分为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三个部分。其中财务活动能力与企业的基本财务活动相对应,而财务管理能力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环节相对应。第二种视角基于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主要以财务比率指标的综合表现来衡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应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大类(褚秉衷和蔡晓玉,1994),或者是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大类(荆新等,2002;黎精明,2006)。第三种视角认为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认为财务能力主要应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谢全胜,2005;杨蕊,2007;王旭,2010)。第四种视角将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视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把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划分为开始、控制、整合、管理、优化五个能力阶段(MeRobertsandSloon,1998),每一个能力阶段由一系列相关行为组成,某一行为又由许多目标构成,只有这些行为被全部掌握和执行时,才被认为是达到了该阶段的财务管理能力。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一个分支,既包括企业天生具有的财务特质,也包括企业后天培育的财务相关管理能力,是企业为维持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施加于财务资源的作用力,是企业逐渐累积的管理方法不断升华的结果,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紧密相关。除了应包括传统的财务治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等外,还应该包括能体现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能力,如资本运作能力、产融结合能力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必须概念清晰、计算明确、权重合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能反映财务管理能力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方面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整个指标体系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2.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时,既要选择能够反映企业当前财务管理能力的静态指标,也要选择能够反映财务管理能力变化趋势及发展潜力的动态指标。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由多个评价指标构成,而这些指标中,有些容易量化,有些不容易量化。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
4.重要性与代表性原则。指标体系内的不同指标应该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特征,所以在选取时不应盲目追求数量,应区分主次、取舍得当,考虑指标对于反映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5.可操作性原则。在选择各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指标取值的难易程度、指标是否具有现实性以及各个定性指标的量化问题。指标的选择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从而保证数量处理的及时有效,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
(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战略管理。主要评价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和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匹配性。主要关注企业财务战略能否支撑和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财务能否为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等问题。该部分评价导向为推动企业重视战略规划,提高财务管理的战略高度。主要应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合理性、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匹配性、财务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力和战略控制力等二级指标。
2.财务高管的职责及胜任能力。主要评价企业总会计师等财务高管人员职责分工及其发挥作用的情况。重点关注企业财务高管人员在企业发展战略、投融资等重大决策中是否具有话语权,是否具备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是否为董事会成员以及企业是否建立了首席财务官制度等问题。该部分评价导向为促进企业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主要应包括职责定位、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胜任情况、财务团队建设、对财务高管的统一管理等二级指标。
3.营运资金管理。主要评价企业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等营运资金周转是否正常。重点关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长期资产、长期负债的关系,如是否存在流动资产占用过多导致盈利能力下降、非流动资产占用过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等问题。该部分评价导向为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控制流动性风险。主要应包括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财务信用、营运资金周转等二级指标。
4.资本结构。主要评价企业资本结构及其盘活存量资本情况。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一股独大、机制不活、回报率低下等问题,是否能够有效盘活存量资本、动态控制资本负债状况、完善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该部分评价导向为推动资本结构优化。主要应包括存量资本盘活、股权多元化等二级指标。
5.产融结合。主要评价企业运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情况。重点关注企业能否有效运用股票市场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能否有效运用债券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降低财务费用;能否有效运用股权基金特别是国家引导基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能否有效运用期货市场锁定原材料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该部分评价导向为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实体经济。主要应包括股票市场利用、债务工具利用、股权基金利用、期货等工具利用、风险管控、直接融资比例、债务资本成本等二级指标。
6.项目投资绩效。主要评价财政资金及企业自筹资金用于重大支出项目的绩效情况,境外投资的财务管理保障能力等。重点关注企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科学,决策流程是否完善,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该部分评价导向为提高投资效率,引导我国企业坚定有序地走出国门。主要应包括可行性研究、决策流程、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效益、财政资金绩效、境外投资决策、境外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绩效等二级指标。
7.全面预算管理。主要评价企业传统财务预算向全面预算管理转型的情况。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否开展全面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等。该部分评价导向为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等关键运行机制。主要应包括制度建设、制度实施、预算执行考核等二级指标。
8.财务信息化程度。主要评价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相互融通的情况。重点关注企业是否通过财务信息化实现财务管理,并与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相互融通。该部分评价导向为促进企业信息化表里如一。主要应包括系统完整性、系统稳定性、集团财务信息化融通程度等二级指标。
9.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的创新应该包括财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工具和方法的创新等。重点关注企业是否采用了EVA管理等问题。主要应包括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等二级指标。
10.财务表现能力。主要评价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及财务分析能力。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有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建立财务分析和预警机制,内部报告指标设计是否通俗易懂,分析结果是否切中要害等。主要应包括外部财务报告质量、内部管理报告质量、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营业利润成长性、持续发展能力等二级指标。
这十大评价指标及其下属指标以财务绩效为目的,财务战略为核心,财务相关管理为基础,业务与资金流程管理为保障,以企业成长性为主线,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各指标之间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企业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专家打分法对定性指标进行判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评价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在进行评价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第二,各指标的权重应该根据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第三,该指标体系是较全面的普适性指标系列,企业可以对不适用的一些明细指标暂时不予考虑。■
责任编辑 周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