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ERP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资讯技术基础上的系统化管理思想,他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ERP系统已被国内大中型企业广泛应用。事业单位虽作为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运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为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样需要引入ERP系统。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人事编制、资金拨付以及业务监督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实施ERP时易出现审批流程长、ERP专项资金预算少、专业人员编制不够等问题。本文基于事业单位特有的运作机制,对事业单位如何有效实施ERP系统提出若干建议。
(一)对ERP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有效论证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一般都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尤其对于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的事业单位,做好ERP实施的预算报批工作非常重要。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ERP实施的可行性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在撰写可行性报告过程中,应在满足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单位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考察同类单位信息化管理的进展与应用情况,尤...
ERP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资讯技术基础上的系统化管理思想,他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ERP系统已被国内大中型企业广泛应用。事业单位虽作为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运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为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样需要引入ERP系统。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人事编制、资金拨付以及业务监督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实施ERP时易出现审批流程长、ERP专项资金预算少、专业人员编制不够等问题。本文基于事业单位特有的运作机制,对事业单位如何有效实施ERP系统提出若干建议。
(一)对ERP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有效论证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一般都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尤其对于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的事业单位,做好ERP实施的预算报批工作非常重要。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ERP实施的可行性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在撰写可行性报告过程中,应在满足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单位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考察同类单位信息化管理的进展与应用情况,尤其是要充分借鉴顺利实施ERP单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单位的性质、规模、实施目标或范围、所拥有的资源等,在本单位内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论证,并经高层领导充分协商一致同意后拟定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应结合单位自身发展需求,对管理流程、人员素质、信息化手段应用、资金筹集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详实阐述,强调本单位现有条件及实施的适当时机,明确单位能够成功实施的适用性和必要性,以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与支持。
可行性报告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或修订适应ERP系统要求的各种制度,包括与ERP系统实施相关的各种实施计划、实施办法、实施规章以及实施制度,明确各个具体业务流程和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信息的有效牵制以及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这不仅是明确业务流程重组的路径,也是落实相关部门或人员职责范围的重要依据。随着ERP系统实施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制度也需要不断修正和补充。
(二)调整机构,理顺流程,落实岗位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在逐步深入,但部门设置或人员编制的导向行政化或变动刚性等问题依然突出。而ERP实施涉及的业务模块范围越大,影响组织管理模式变动的程度越大,实施ERP流程重组的过程必然带动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与调整。因此,应在高层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和促进下,组建一个强势的、有影响力的、沟通协调能力强的项目实施小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现有部门变动的可行性、人员素质和可提高程度,对涉及的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的不同岗位进行重新调整和设置。
ERP系统各个模块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系统环境下,各个部门的业务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都被划分成不同的模块。如财务部门,其业务可能被划分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模块,相应岗位包括会计主管、信息收集输入、信息稽核、报表管理、信息分析、出纳、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等。不同的岗位拥有不同的权限、使用不同的模块,ERP系统的实施最终落实于基层人员的有效运用。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办法,让员工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全新的管理观念,理解协同效应产生的优势,明确信息化管理带来的进步效应。在ERP系统的实施中,相关人员需要与ERP系统服务商顺畅沟通、提供准确的需求描述、有效快速地学习与熟练应用ERP系统。
(三)提倡财务部门“提纲挈领”式管理
在ERP系统环境下,需要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大财务部门”,即业务流程上与财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应纳入财务部门的业务考核,并通过完善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以及日常协调机制,突出财务部门对ERP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1.财务部门需要对实施ERP进行全面预算与成本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严格预算执行,努力节约支出,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因此,在微观层面,财务部门需要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做好效益性分析,严格成本控制。有财政拨款或事业收入的事业单位,如果支出有较大调整,需要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如预算需要调整的,则由事业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在宏观层面,财务部门需要在“节支增效”主旨下以整体性、发展性及公益性的视角拓展或定位,为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改革长远规划做好参谋。
2.实施ERP需要财务部门全程介入与延伸管理。ERP系统实施后,全新的业务操作流程需要财务和其他业务充分融合,控制机制需要重新设定和优化。在ERP系统环境下,财务部门可以通过ERP系统的计划管理功能对单位各项资源进行整合、预测和控制。财务管理工作应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财务部门需要全面参与和引导各项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执行、跟踪和评估,包括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稽核。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学习和熟练应用各个业务模块,适应ERP系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提高对业务部门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的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
计算机是ERP的主要载体,所以围绕ERP系统的实施所配置的硬件和软件需要信息部门予以技术支持和保障。ERP的实施过程即企业信息化管理思想和工具的知识转移过程,实施成功的标志是培养出成功操作ERP的用户,因此供应商实施顾问要对用户进行持续反复的信息化培训。此外,在ERP管理软件服务商实施完成后,需要实施单位全面接管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做好ERP实施的后续维护,在此过程中除了保证软硬件的正常运行之外,网络运行的安全保障也是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