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9 作者:本刊记者 卢天杰
[大]
[中]
[小]
摘要:
于延琦,辽宁省会计师管理中心副主任、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级会计师。他在会计管理工作岗位上工作近20年,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则及行业制度建设,业务质量监管与秩序规范,人才培养,审计技术推广与运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辽宁省财政厅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并于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同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环背后的于延琦是个怎样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见解和思考?他又如何将共产党员的角色带到工作中去?带着诸多的好奇与疑问,本刊记者赴沈阳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有媒体称您是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领跑者”,您怎么看待这个称谓?
于延琦:这是媒体的溢美之词。这样的评价可能与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经历有关。以前我主要负责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则及行业制度的建设,业务质量监管与秩序规范以及行业人才培养等工作,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必须扮演好“领跑者”角色。从1997年10月开始,我被中注协聘任为协会第三届至第六届独立审计准则组成员、审计准则起草组成员及审计准则指南起草组成员,负责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研究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会计审...
于延琦,辽宁省会计师管理中心副主任、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级会计师。他在会计管理工作岗位上工作近20年,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则及行业制度建设,业务质量监管与秩序规范,人才培养,审计技术推广与运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辽宁省财政厅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并于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同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环背后的于延琦是个怎样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见解和思考?他又如何将共产党员的角色带到工作中去?带着诸多的好奇与疑问,本刊记者赴沈阳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有媒体称您是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领跑者”,您怎么看待这个称谓?
于延琦:这是媒体的溢美之词。这样的评价可能与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经历有关。以前我主要负责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则及行业制度的建设,业务质量监管与秩序规范以及行业人才培养等工作,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必须扮演好“领跑者”角色。从1997年10月开始,我被中注协聘任为协会第三届至第六届独立审计准则组成员、审计准则起草组成员及审计准则指南起草组成员,负责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研究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会计审计准则。准则的作用是提供规范,准则设计始终应该走在前面。我国的准则建设前前后后经历了将近20年。从工作阶段划分的角度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七个审计规则的同志应该是第一代;我们这批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应该是第二代;从2007年到2011年使用的准则的制定者属于第三代;2012年1月1日,审计准则按国际要求又改了,可以称为第四代。就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这些准则的设计和制定者都可以称为制度设计的“领跑者”,我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员。
从监管角度来说,每年中注协都要编写检查手册,检查手册就是检查标准,其目的是评价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做得是否到位,因此,检查标准的设计就应该走在整个监管工作的前面,这就要求设计者对整个监管体系有深入的思考,对审计准则有充分的把握,同时要熟悉事务所的管理。荣幸的是领导们对我很信任,从1998年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清理整顿时期开始,中注协领导就安排我设计了检查提纲,直至今天仍然安排我负责《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手册》的制定,这其中也得到了不少的肯定。
从培训角度看,我认为“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教别人怎么做,自己必须先做研究。老百姓常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1998年开始我负责行业培训的审计课程的讲授,站在讲台上时才发现自己学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很多问题都需要有深入的研究。例如:公司治理和事务所治理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你对治理这个领域有研究;事务所当中又有人力资源管理,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研究。由于培训授课,促使我对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较早进行了系统思考。
长跑比赛中领跑者的目的不是夺冠,而是给跟跑者一个参照,以提高他们的成绩,就像在雁群中,领头雁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煽动翅膀产生的上升气流帮助后面的大雁节省体力,确保它们不会掉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我的付出、我的辛苦、我的经验教训能够为这个行业的规范发展发挥一点作用,即便是微弱的,我也觉得非常值得、非常欣慰。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准则制定、行业监管和教育培训这三项工作,您投入最多的是哪项?您又如何看待这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于延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划分,这三项之间是互相交错、彼此推动的。对我而言,只是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基础与标杆,把这个标杆扶正了高度、摆对了位置,才能协调好市场需求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关系。行业监管是用标杆来衡量判断的,以推动行业更加规范、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监管的结果也是衡量标杆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参考。注册会计师行业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我将我在准则制定及监管过程中的经验与广大从业人员分享,这就是培训。执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提高了,监管的难度就会降低;当整体的水平提升了──标杆自然也要调整了,行业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推动着发展的,某一项的强势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于我而言,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
记者:就您的实践和研究来看,您认为注会行业的发展需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于延琦:首先是诚信建设。从人类社会来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要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中介行业,主要负责经济组织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鉴证工作。法律赋予了注册会计师证明的职责和效力,需担当起向公众告知财务信息是否可靠的义务,因此,对这个行业的诚信要求也就高于其他行业。也可以说,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道德要求是高于技能的。
其次是抓社会需求。社会与市场是正向需求,行业才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环境建设很重要。就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这个问题往深入分析其实涉及到企业所有权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委托人)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去经营,所有者(委托人)需要真实的审计报告,因此请事务所来做审计。审计的原理是谁委托、谁付费。如果在付费和委托关系上本末倒置,让被审计单位去付费,监督就出现了断链:我是被审计单位,我还要付费,谁会拿着钱找人来挑毛病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下一步要花力气抓环境建设、抓需求建设,理顺付费与委托关系,推动委托人付费。
2008年我们做了一个历时半年多的调研,其中一个题目是选择事务所的标准,结果在反馈的答卷中,执业质量高并不是首选答案,反而是事务所和客户有良好的业务关系居于首位,占了70%,还有1/3的答卷将事务所迎合客户作为选择事务所的标准。这就印证了会计市场选择真实审计的动机不足,对我们的设想打击很大,但是这就是现实。为此,上上下下应该深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社会需求真实审计的建设。
第三是打击不正当竞争,抓收费建设。换句话说是抓执业成本建设。收费达不到标准,审计成本就保证不了,审计成本都保证不了,怎么能保证审计质量呢?时间长了,就会带来恶性循环。
记者:在行业监管工作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于延琦:做监管很苦。要监管别人,自己就先需要学习和研究。我常说:“上帝给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但是给每人每天的时间却都一样”。有的人把时间用在了美酒、咖啡上,我们却是一杯清茶伴着孤灯。做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需要耐得住寂寞,不仅要掌握这些标准,还要制定标准,这就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所以每晚工作到11点之后是很正常的。
到现场去检查,常常感觉腰酸背疼。我们做一次检查,就像机械人一样,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看材料、找问题、和审计人员交换意见、评判审计人员下的结论是否成立,这都需要时间、精力,常常是白天主持会议,晚上看第二天要审的报告,每天都是下半夜睡觉,很累。
做监管压力也很大。监管是查别人,自己心里首先有压力,外界也会给我们压力。所有的事情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所有的检查和惩戒都要有证据,要让被惩罚人心服口服。有时也会遇到外界来干预的情况,该怎么办?必须坚持原则,如果不坚持原则,行业就不会认可你,所以压力很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8年全行业清理整顿的时候,有人就送我一句话:“你要开着坦克去检查”。清理整顿肯定要撤掉一批不符合规定的事务所,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们做的是要断别人生路的事情,压力可想而知。当时辽宁省共有363家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结束后变成了242家,撤掉120多家,共清理掉900多人,这里边方方面面的关系很多,压力很大。当然领导很支持我们,那次清理规范了辽宁的整个注会行业,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对于您从事行业监管工作的表现,有事务所老总送给您三个字:“爱、恨、怕”,您如何看待这三个字?
于延琦:这个问题蛮有趣的。当我看到有这段记录时,我进行了反思。可以说,“爱、恨、怕”是对我前期工作的褒奖。我从事的监管工作是个需要头上长月牙、脸黑如漆的人才能干好的工作,所以有爱、有恨、有怕才是正常的,它证明了我对工作是尽职尽责的,既维护了行业的正,也打击了其中的邪,实实在在地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做了些事情,同时,这也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做监管工作的,表面上看是挑毛病、搞惩戒,但检查和惩戒只是形式,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事务所的业务质量,使其能够按照统一的、高质量的审计标准提供服务。所以,我未来的努力方向是事务所对于行业协会由衷的爱,对于行业标准心存敬畏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将行业监管人员视为自己的诤友。
记者:“不但要好好做事,还要把事情做好”,这是您一贯的工作原则。请问,如何才能“好好”做事?又如何定义把事情“做好”呢?
于延琦:“好”是完美、圆满,可是世上哪有绝对的完美呢?而且也不可能用数字来定义和衡量。台湾清华大学的赖建诚教授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人生有三愿足矣,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如果通过我的努力不仅让自己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还可以让我所服务的对象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那我想这就是“好”了。所以,我要求自己好好做事,就是要踏实、勤恳、全力以赴地工作,以十二分的力气去做十分的事情;把事情做好,就是要让结果贴合目标,贴合标准与要求。
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知道珍惜,私心杂念少,为公比较多。细琢磨的话,那就是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事情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有这种担当,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我看来,责任心高于一切。
记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您是如何将这样的角色带到工作中去的?
于延琦:在我们那个年代,入党是令年轻人热血沸腾的事情。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既是对个人思想境界、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个人行为、对工作实效的要求。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求我们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同时,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将无私奉献这一崇高品德传承给我们,将他们严于管理、乐于服务的职业风尚沿袭至今。他们严谨细致、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和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明白,想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有追求,所以我选择了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做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时至今日,如果要我回顾自己从小事做起、踏实工作的动力源的话,我想那应该就是榜样的力量,是信念的执着。
记者:那您的榜样是谁?您在哪些方面受到他们的影响?
于延琦:我认为任何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都是我的榜样,他们对我的影响渗透到工作、学习、做人做事的种种细节中。比如,我的一个老师傅,叫朱宝成,是我的老科长。1987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完成时,送给老科长修改,当时他是我们行业的权威人士。老科长戴着老花镜很认真地看我的论文,经过他的修改,我的文章成了“大花脸”,只是中心观点没有变。我建议将他的名字挂在前面,但是他很坚决地拒绝了,他说,他对我“有培养的义务,却没有贪功之心”。后来,这篇文章得到了发表并获得了沈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对于那时只有20多岁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对我今后的影响也很大。现在我也经常帮别人修改文章,但从来不会挂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老科长对我的影响。
记者:您在会计管理领域工作近20年,可以说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会计管理事业。回顾这一历程,您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于延琦:首先是幸运。我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的20年正是我国会计事业飞速发展、日益创新与国际趋同的大变革时期,注册会计师行业从恢复重建到规范发展、体制创新,并逐步走向国际化,我恰好可以亲历其中和行业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现在回首过去,欣喜地发现自己所有的付出、努力换来的收获远超出了预期,所以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其次是骄傲。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份子,我为中国的行业标准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而感到骄傲,为注册会计师协会推动和引导了行业发展而感到骄傲,为我国已有了一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队伍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自己能为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采访后记
连续几日的阴雨天气,六月初的沈阳让人备觉凉爽。在于延琦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的专访。他谦和、谨慎,谈及对行业发展的看法时条理清晰,口若悬河,言谈中既有东北人特有的爽朗和幽默,也会不时显露出一个注会行业监管者的职业习惯──严肃而认真。2012年5月18日,于延琦转向了行业党建和会员管理工作,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年的春夏秋冬,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于延琦带着黑土地的坚韧和执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诠释着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严谨作风。■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