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展现中国公共财政的精神,是我国财政体制在公共化转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历史性任务。这对当下中国财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中国公共财政模式的灵魂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或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包含着广博厚重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瑰宝。自强不息、勤劳聪慧、厚德仁义的传统精神不仅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集体记忆中,而且也成为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认真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财政精神的树立不仅是公共财政事业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新一代财政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开放的心态理性做到:一方面,尊重和接受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积极引入西方公共财政模式的先进观念和成功经验,但不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审慎反思并重新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撷取其思想精华,却不盲目复归。在仔细甄别、辨析中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创造出适应中国新时期要求、具有文化自主权的公共财政价值理念体系。
...
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展现中国公共财政的精神,是我国财政体制在公共化转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历史性任务。这对当下中国财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中国公共财政模式的灵魂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或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包含着广博厚重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瑰宝。自强不息、勤劳聪慧、厚德仁义的传统精神不仅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集体记忆中,而且也成为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认真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财政精神的树立不仅是公共财政事业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新一代财政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开放的心态理性做到:一方面,尊重和接受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积极引入西方公共财政模式的先进观念和成功经验,但不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审慎反思并重新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撷取其思想精华,却不盲目复归。在仔细甄别、辨析中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创造出适应中国新时期要求、具有文化自主权的公共财政价值理念体系。
一言蔽之,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和发展既要有全球视野,积极借鉴西方国家财政理论与模式,又要立足本土国情和实际,维护自身文化传统,进而构建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财政精神。由此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当代中国财政的精神要领,那就是“以民为本,兼容通达”。
首先,“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是现代公共财政的人文精神,即共性内容。人文精神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抗衡“神本”的启蒙思想,旨在通过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倡导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公共财政的作用范围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思想观念,而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演变。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强调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也同时增加了诸如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财政投入,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根源,其中既有财政体制、制度或机制方面的成因,也有资金管理方面的原因。但从更深层次上讲,是由于缺乏与公共财政模式相吻合的精神理念。
第二个层次是适合中国公共财政模式实际需要的人文精神,即个性内容。中国公共财政模式的健全与完善要考虑到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数千年来各种思想学说都从人的问题出发,以人的问题为归宿,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宗旨与显著特点,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对普通老百姓价值诉求的终极关怀。与其说中国历史上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不如说是“以民为本”更为贴切。这是一条贯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演进始终的精神血脉,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当民生财政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遍期望和永恒话题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疑值得吾辈财政人珍惜,并深入挖掘。
其次来看“兼容通达”的财政精神。分别而言:
其一是弘扬“兼容”精神,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公共财政部门的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协调平衡各领域各方面的利益本就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特别是步入中国改革的深水区,诸多显性或隐性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等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博弈或羁绊层出不穷,这意味着,我国财政要掌握好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改革力度和节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加快推进各级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进程,适应多层次的民生需求,让所有中国人都普照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
其二,发扬“通达”精神,处理好制度建设与财政精神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财政精神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具体细化到制度层面,没有形成一种机制,提炼再正确再漂亮的财政精神,也只能浮于财政工作表面,难以渗透到各级财政人的日常行为与工作细节中,徒然成为虚无缥缈的口号。另一方面,打造中国财政精神、推进财政文化建设有其客观规律。财政精神从抽象概念的确立到财政制度的规范,再到每个财政人发自内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升,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对财政精神的真正领悟需要在公共财政实践中,不断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去认识和把握,进而把观念上的东西通过制度化建设融入到公共财政领域的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 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