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用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是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会计基础规范》(下称《基础规范》),该规范对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废”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为了规范企业行为,各国政府纷纷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会计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基础规范》在指导会计实践时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仅会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弱化会计监督和改善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此,将社会责任嵌入会计基础工作,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责任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责任规范》亟须出台的原因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是大势所趋
1997年,美国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AI)发布了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其内容包括童工、健康与安全、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九项。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
目前,用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是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会计基础规范》(下称《基础规范》),该规范对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废”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为了规范企业行为,各国政府纷纷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会计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基础规范》在指导会计实践时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仅会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弱化会计监督和改善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此,将社会责任嵌入会计基础工作,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责任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责任规范》亟须出台的原因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是大势所趋
1997年,美国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AI)发布了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其内容包括童工、健康与安全、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九项。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2006年9月,深交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编写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1月,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做到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同年5月,上交所也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对需要及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上交所也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均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应从安全生产、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已是大势所趋。
(二)现有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随着相关社会责任法规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开始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出台的各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法规存在内容不统一、不具体、可操性差等问题,导致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很不规范,所披露的信息流于形式且重点不突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披露内容不一致且随意性强;缺乏统一规范的格式;计量基础不统一;未设置专门科目来反映社会责任项目;披露时间不一致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正是现有的《基础规范》中的会计核算规范未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核算体系融入其中,从而使企业即使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
二、将社会责任嵌入《基础规范》的方式
笔者认为,将社会责任嵌入《基础规范》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现行《基础规范》基础上,实现社会责任会计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充分融合。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传统企业会计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这三个基本假设和基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上也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此外,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企业会计的核算程序基本相同,都是先取得原始凭证,再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因此,企业可以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将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要素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如:规定有条件的公司需设置社会责任会计岗位;负责社会责任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关业务知识与素质;突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社会责任理念和道德的教育与培训;在会计核算中要求设置社会责任明细账;在会计监督中企业应该加强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自我监督,等等。第二种方式是出台独立的《责任规范》,对社会责任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问题作出全面规范,并在《基础规范》中增设一条规定,即,实行社会责任会计的企业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规定。
笔者认为,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广泛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在会计要素、计量上均有差别。从实践角度来看,第一种方式不便于会计人员执行,某些规定难以落实。第二种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规定比较集中和全面,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因此,我国应出台独立的《责任规范》。
三、构建《责任规范》的设想
(一)《责任规范》制定的依据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指导和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会计法》、《公司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责任规范》。
(二)适用范围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工作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央企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健全,有开展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因此,可选择部分条件成熟央企作为试点,根据实施情况,再在全国范围内向大中型企业普遍推广。对于中小企业,则可以适当简化社会责任会计报表编制。
(三)社会责任会计核算规范
1.明确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要素
可依据现有的会计要素将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分为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益、社会责任费用和社会责任利润。
2.明确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
社会责任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非财务信息,因此在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上可采用货币计量与实物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采用货币计量的用货币计量,无法采用货币计量的采用实物计量或文字说明。
3.统一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承担及履行社会责任的载体与工具。独立发布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标准化形式。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以描述性信息为主、辅以货币性信息或者非货币的数量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其典型代表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于2006年发布的第三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指南)。G3指南标准面向的是不同国家的各种类型、规模、行业和地域的公司,披露内容更加全面,结构体系更加优化,是当前国际上应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报告指南。因此,在参考G3指南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证监会于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笔者认为,一份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应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报告目录:即标明各章、节的标题及其对应的页码。②报告前言:由报告目的、报告时间范围、报告周期、报告数据说明、报告参考标准构成。③高管致辞:即企业最高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概括性阐释。包括报告期内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回顾和对公司未来社会责任发展的展望两部分内容。④公司简介: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责任领导机构、社会责任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管理制度。⑤事项描述:主要是以文字叙述方式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核心社会责任议题、社会责任工作规划,企业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⑥关键业绩指标:即该组织所产生的具有可比性且能证明变化的结果或成果在质量或数量上的信息,需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进行披露。⑦其他应报告事项:即报告期内国家法律和相关公认国际标准所规定的权利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影响,且应当考虑合理的期望范围和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
责任编辑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