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众多国内外企业喊了多年的口号,并且很多企业在销售一线贯彻“委屈奖”、“微笑奖”,在公司内部推行“顾客就是一切”的方针策略,却经常遭到“上帝”的冷遇。其实,企业与顾客二者事实上也并不存在仰视或俯视的关系。因为,企业为顾客创造以商品为载体的价值,顾客用金钱作为酬劳来交换这种价值,二者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上升不到人与上帝的关系。而且,从本质上看,顾客并不需要一个虔诚的信徒,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为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人。那么,顾客不是上帝又是什么?企业应该把顾客当成什么呢?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顾客的结构、特征和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改变以往仰视顾客的心态,以发现的目光重新定义顾客的身份。
1.唯利是图者。这里所说的唯利是图并不是贬义词,只是描述顾客的消费立场与消费特征。顾客付出了金钱、时间和购买风险等各种成本,目的当然是要换取自己期待的利益。顾客并不想做“上帝”,他们只想合理地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你能提供,顾客自然忠诚于你,而你的对手若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顾客自然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因此,面对这些“唯利是图”的“上帝”们,企业仅仅做一...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众多国内外企业喊了多年的口号,并且很多企业在销售一线贯彻“委屈奖”、“微笑奖”,在公司内部推行“顾客就是一切”的方针策略,却经常遭到“上帝”的冷遇。其实,企业与顾客二者事实上也并不存在仰视或俯视的关系。因为,企业为顾客创造以商品为载体的价值,顾客用金钱作为酬劳来交换这种价值,二者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上升不到人与上帝的关系。而且,从本质上看,顾客并不需要一个虔诚的信徒,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为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人。那么,顾客不是上帝又是什么?企业应该把顾客当成什么呢?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顾客的结构、特征和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改变以往仰视顾客的心态,以发现的目光重新定义顾客的身份。
1.唯利是图者。这里所说的唯利是图并不是贬义词,只是描述顾客的消费立场与消费特征。顾客付出了金钱、时间和购买风险等各种成本,目的当然是要换取自己期待的利益。顾客并不想做“上帝”,他们只想合理地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你能提供,顾客自然忠诚于你,而你的对手若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顾客自然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因此,面对这些“唯利是图”的“上帝”们,企业仅仅做一个虔诚的信徒明显不够。只有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才会得到“上帝”的青睐。
2.朋友。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将顾客视为朋友,顾客视其为朋友”的典型。当企业为顾客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让他们慢慢懒得去选择和思考,只知道出现问题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这个朋友时,市场便唾手可得。从本质上说,顾客非常愿意结交一个强大、体贴、靠得住的、愿意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朋友。如果你的企业做到了,顾客的忠诚自然就会产生。
3.学生。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超过对父母的信任,年纪越小的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越高。事实上,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而言,顾客就等于是一个小学生,企业这时就应发挥师长的特殊身份与作用来教育、引导顾客,而不仅仅是用周到的服务来等着顾客做出购买决定。在医疗保健行业里顾客是学生、企业是老师的例子比比皆是。只不过很多老师被指责为“江湖骗子”、“医托”。一般而言,将顾客视为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成功的老师都讲诚信。这也是学生信任老师的基础。
4.追星族。大多数企业每天追着顾客跑,疲惫不堪却业绩不佳,有很多企业却高高在上,等着顾客挤破门槛前来消费。由此看来,很多行业其实可以将顾客定位于“追星族”。如果行业或产品适合,不妨换一种角度,让顾客追着你跑。
5.戏弄的对象。戏弄顾客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过,这里所说的戏弄是一种善意的娱乐方式。比如,通过独特的、具有稀缺性的新闻及事件激发顾客猎奇的兴趣;又或是以一些幽默的手段让顾客心甘情愿地被你“愚弄”并掏出钱包。今天的很多顾客是满足了温饱需求之后继而追求更高精神需求的人,他们喜欢新奇、刺激甚至是一些意外。恰当地把顾客当作娱乐与戏弄的对象,他们便会乐颠颠地把商品买回家。
(摘自《中外管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