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计算和填报探讨
张友昌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根据《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3年版)》(以下简称《手册》)规定,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共有资源效率指标、收支结构指标、费用控制指标、经济管理指标4个指标,下面又设19个三级指标(国家监测指标9个),其中定量指标17个,定性指标2个。资源效率指标包括: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收支结构指标包括: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门诊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辅助用药收入占比、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收支结余、资产负债率;费用控制指标包括:医疗收入增幅、门诊次均费用增幅、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经济管理指标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规范设立总会计师。
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计算和填报中存在的问题
(一)填报口径不一致
纵向看,有些医院在填报时每年使用的会计科目余额存...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计算和填报探讨
张友昌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根据《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3年版)》(以下简称《手册》)规定,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共有资源效率指标、收支结构指标、费用控制指标、经济管理指标4个指标,下面又设19个三级指标(国家监测指标9个),其中定量指标17个,定性指标2个。资源效率指标包括: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收支结构指标包括: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门诊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辅助用药收入占比、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收支结余、资产负债率;费用控制指标包括:医疗收入增幅、门诊次均费用增幅、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经济管理指标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规范设立总会计师。
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计算和填报中存在的问题
(一)填报口径不一致
纵向看,有些医院在填报时每年使用的会计科目余额存在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根据《手册》要求,人员经费包括医院全部人员发生的费用(不含财政项目拨款经费和科教经费中人员发生的费用)。个别医院在计算人员经费时,有的年度除了在“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两个一级科目下的明细科目“工资福利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中取数以外,还将财政拨款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余额计入,而有的年度未计入,导致每年在计算该指标时口径不一致。医疗活动费用的计算也存在前后年度不一致的情况,有些年度把财政项目拨款经费和科教经费计算在内,有些年度则未计入。根据《手册》要求,医疗活动费用包括业务活动费用(不含财政项目拨款经费和科教经费)、单位管理费用(不含财政项目拨款经费和科教经费)、经营费用、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所得税费用、其他费用。财政项目拨款经费和科教项目经费支付的人员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人员费用不在本指标计算范围内。横向看,有些医院在填报时也存在计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横向指标不可比。例如,在计算收支结构指标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时,医疗服务收入包括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察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护理收入等,医疗收入包括门急诊收入、住院收入和结算差额。有些医院漏计结算差额,导致各医院填报的数据之间横向不可比。
(二)填报数据存在逻辑错误
由于有9个指标的数据直接从财务年报中读取,一些相关联的指标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勾稽关系,填报人员没有关注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会造成数据审核不通过。例如,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部分医院填报的阶段性贴息贷款形成负债超过阶段性贴息贷款形成资产;部分医院在计算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时,同一年度的人员经费与单位负担的社会保障费同比变动未呈同一方向变动或变动差距过大;部分医院申报的指标内关联数据不匹配,在计算门诊次均费用增幅时,同一年度健康体检收入与健康体检人次数不匹配;也有医院在填报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时,分子(全年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或分母(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变化幅度较上一年过大(超过±20%),不符合正常逻辑。
(三)取数错误
以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例,医疗服务收入/医疗收入×100%=(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卫生材料收入-检查收入-化验收入)/医疗收入×100%。其中,医疗收入应在“事业收入——医疗收入——门急诊收入(住院收入、结算差额)”的底层明细科目余额取数,一些医院容易漏取“结算差额”科目;药品收入应在门诊药品收入和住院药品收入的底层明细科目余额取数,如果设置了多院区的门诊和住院明细科目,还应把每个院区的门诊和住院药品收入明细科目的余额统计进来;卫生材料收入、检查收入和化验收入的数据填报也是如此。
(四)未准确理解运营效率指标
由于有些医院是由医务处(科)或院办负责归口填报全部绩效考核指标,填报人员并非财务专业背景,对运营效率指标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填报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填报不准确、不完整,进而影响医院的绩效考核排名。
二、改进建议
(一)严格执行政府会计制度
计算运营效率指标主要依据医院的财务系统,根据会计科目余额计算填报。有些数据虽然不能直接从财务系统中取数,也可以从医院HRP(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相关模块中抓取数据。一些医院使用的财务软件功能未能达到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如缺乏辅助核算功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打折扣。笔者建议,公立医院应每年年末对会计科目进行一次梳理盘点,结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填报要求重新设置会计科目,特别是逐一梳理底层明细科目,在满足会计核算功能的同时兼顾绩效考核指标数据获取的便捷性。
(二)认真学习《手册》
《手册》从指标属性、计量单位、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指标说明、指标意义、指标导向、指标来源、指标解释等9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解释,填报人员要正确理解指标的含义,确保准确计算和填报。每年《手册》的填报内容和填报规则都会更新,公立医院应及时跟踪学习,特别是负责具体填报的部门和人员应认真学习具体要求,熟练掌握《手册》中各项考核指标的计算和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于计算结果存在异常的指标要格外关注并重新复核计算。
(三)加强HRP建设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信息基本上都源自各个系统,特别是运营效率指标数据更多来源于财务年报系统,直接从系统中抓取数据。这就要求医院的会计核算系统必须功能强大、核算准确,和其他系统之间要做到互联互通,实际上就是要做好医院的HRP建设,实现财务系统和HIS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SPD系统、医保物价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互联互通,互相抓取数据。
(四)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财务部门输出的会计信息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比如会计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财务负责人是否有财务专业背景、财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否达到要求、财务人员是否正确理解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是否合理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是否定期开展资产盘点清查、是否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工作、是否在会计期末进行结账处理等,都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结果,进而影响到运营效率指标计算的准确性。因此,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 刘霁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EB/OL].(2019-01-3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1/30/content_5362266.htm.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3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3]49号)[EB/OL].(2023-02-2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3/02/content_5744105.htm.
[3]沈杨,孙杰,叶青,等.“国考”背景下某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探索实践[J].中国医院,2023,(8):95-98.
[4]姚盛楠.公立医院多院区一体化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23,(6):88-90.
[5]陈慈.公立医院多维度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思路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1,(8):73-76.
[6]陈隽,向炎珍.政府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会计核算特殊性研究[J].会计之友,2020,(14):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