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完善财会监督机制的路径思考
吴朝阳
财会监督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智慧财务建设的推进,高校财会监督的内涵、流程、方式等呈现监督业务类别增多、监督方式多样化、更强调监督绩效等新变化。监督内容从关注财务数据监督扩展到财务活动绩效评估和财务风险监督,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覆盖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在线监督,监督效能在传统的合法合规性基础上更强调监督绩效。
高校应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势,把握新时代下高校财会监督业务的新变化,关注财会监督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监督理念转变、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技术四个方面创新财会监督机制,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增强高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财会监督中呈现的新问题
(一)监督理念相对滞后
财会监督的本质特征是以财会信息为监督媒介和抓手开展监管工作,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被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察、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传统财会监督目标定位停留在经济监督功能,只发挥经济属性,与治理体系分离,也没有明期的监督主体,隶属于制度范畴。在监督过程中局限于技术,事后监督为主,对于日常财...
高校完善财会监督机制的路径思考
吴朝阳
财会监督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智慧财务建设的推进,高校财会监督的内涵、流程、方式等呈现监督业务类别增多、监督方式多样化、更强调监督绩效等新变化。监督内容从关注财务数据监督扩展到财务活动绩效评估和财务风险监督,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覆盖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在线监督,监督效能在传统的合法合规性基础上更强调监督绩效。
高校应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势,把握新时代下高校财会监督业务的新变化,关注财会监督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监督理念转变、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技术四个方面创新财会监督机制,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增强高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财会监督中呈现的新问题
(一)监督理念相对滞后
财会监督的本质特征是以财会信息为监督媒介和抓手开展监管工作,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被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察、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传统财会监督目标定位停留在经济监督功能,只发挥经济属性,与治理体系分离,也没有明期的监督主体,隶属于制度范畴。在监督过程中局限于技术,事后监督为主,对于日常财务核算、资产管理、财务检查、经济责任审计等业务,监督重点侧重于审查其合法性和合规性,不强调监督成本和监督效能。当前,财会监督已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治理层面,已成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高校治理层对财会监督的认识应从目标定位、监督主体、监督理念、监督过程等方面创新深化。
(二)协同监督机制尚未构建
高校监督主要有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巡查等。会计监督主要涵盖内部控制、第三方审查、行业督查、政府例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有利于规避会计舞弊、减少监督成本、保障日常财务活动,但会计监督存在内部人自治、识别财务风险水平低等弊端。财政监督的突出优势是指明工作重点、优化监督资源,但在执行中易出现执法力度不足、权责界定不清等问题。审计监督侧重事后监督,方便问题查摆、反馈与改进,但在业务开展中存在与财会监督职能交叉、重复监督、边界不清等问题。鉴于此,高校财会监督机制创新的思路应尝试在加强党对财会监督工作领导下,财政部门依法履行财会监督主责,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实施部门监督,高校本身加强内部监督。在强化内部控制的同时尝试发挥中介机构执业监督作用和行业协会自律监督作用。新时代下高校财会监督应将各类监督机制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监督合力。
(三)缺乏健全的内外部数据共享平台
当前,大部分高校着力于智慧校园建设,高校资产数据、学生数据等部分数据实现了系统对接。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仍跟不上财会监督的智能要求,造成校园内部实现数据全共享存在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造成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同部门数据软件之间不兼容导致数据对接困难;二是顶层设计不畅通,各部门数据接口未统筹规划导致数据不能有效对接;三是部分职能部门出于规避监督或数据安全等目的,限制数据共享。高校与外部监督力量数据共享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与高校财务信息化数据之间缺乏对接端口,导致财政资金链、数据链、服务链分裂,造成预算执行效率低,监督成本较高;二是高校智慧财务建设进程跟不上财会监督部门管理制度日渐精细化的要求,造成监督成本提升、数据风险增加。
(四)监督手段比较落后
监督手段主要是通过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控,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从而确定特定主体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大数据的推广和财会监督功能的扩展,传统财会监督手段难以应对高校日趋繁多的业务活动和治理要求,财会监督的形式和手段需不断创新。一方面,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进程较慢、信息不衔接导致高校管理层与财会监督层信息共享度差,造成治理绩效和监督绩效低下。另一方面,信息差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监督过程中出现重复工作、人员浪费、手工检查过多等监督效率低下、成本支出较多现象。现有的监督技术未形成覆盖面宽、反馈及时、全程追踪的财会监督信息网络,造成财会监督效果仍处在“检查型”“纠错型”状态。
二、信息化视角下高校完善财会监督机制的路径
(一)转变监督理念,增强监督治理能力
高校要站在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新审视高校财会监督的政治定位。
1.尽快转变监督理念。把财会监督的具体工作融入高校治理体系当中,从财会监督的内涵、主体、功能、流程和步骤等方面转换监督理念,实现从全局、全方位、全员参与上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治理水平。
2.加强财会监督顶层设计。要重塑财会监督的业务流程,通过监督和治理保障高校日常管理。在业务管理方面,界定责任体系,理顺财务治理关系,形成校党委领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治理体系。在全员学习方面,组织员工参与学习财会监督的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全员监督意识,提高监督力量和监督水平。在监督效果评价方面,尝试把财会监督效果指标嵌入到各部门管理质量考核等评价体系中,提高全员参与度,增强财会监督效能。
(二)构建协同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合力
高校应借助智慧监督技术,整合各类监督资源,汇聚不同部门监督力量构建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发挥监督合力。在制度设计方面,高校可尝试“内通外联”组织建设,增强各部门协同联动,明晰权责,促进各类监督协同贯通于学校治理体系中,发挥监督合力。在协同助力方面,高校应加快数字化协同,通过把“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整合同类业务,贯通内控流程,“共享”资源,为构建协同监督做好基础设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智能共享实现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协同,通过数据治理促进财会监督与统计监督协同,通过廉政信息风险预测强化财会监督与纪检监督融合发力。
(三)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共享监督
数据共享平台既可实现全流程、实时监督,又可开展财务数据分析和预测,促进信息共建共享共治,达到整合财会监督资源、节约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能的作用。在技术层面,高校应推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财务系统开发、挖掘与运用,安全高效完成业务流程处理、财务数据分析、财务风险防控;在智慧财务系统接入监督端口,设计监督数据的浏览权限,方便不同部门通过财会监督数据共享平台开展监督工作,实现实时决策和实时监督。在共享平台数据质量提升方面,高校应以“智治”为目标,通过信息基础设备更新、升级等手段,提高数据精细化、响应力等质量性态,实现数据赋能监督治理效果。在数据共享平台安全维护方面,高校应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技能,规范操作以防范技术风险,既能实现监督顺畅又保证信息安全。
(四)全面创新监督技术,提高监督效能
数智型监督技术响应快、流程简、定位准。数智型监督技术一方面增加了财务舞弊难度,降低财务舞弊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数智财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协同监督机制的运行效果。高校可根据自身财务信息化建设程度和资金预算等实际情况,采用兼容性强的财务管理系统,更新升级财务软件,尝试推行线上监督手段;采用RPA机器人进行账务处理、财务审计等数智财务技术完善财会监督流程,提高数智化监督水平。对于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备的高校可尝试采用区块链监督技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信息逆向追溯,能够遏制部分财务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促成协同监督的推进,实现共享监督;在监督的同时可向社会公众披露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舆论监督,实现全民监督,提高监督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财务处)
责任编辑 刘霁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璠,王竹泉.财会监督体系重构新思路[J].财务与会计,2020,(24):13-16.
[2]郑丽宏.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强化财会监督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2):69-70.
[3]王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要点及实施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23,(9):102-108.
[4]董宇,刘婧.高校“三位一体”财会监督体系研究[J].会计师,2022,(11):1-3.
[5]刘维政.治理视角下高校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研究[J].会计师,2022,(1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