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作者:庞旭飞 李雁泽
[大]
[中]
[小]
摘要: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ESG评级体系的思考
庞旭飞 李雁泽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在市场上认可度的提高、国外评级机构评级范围的扩大,使得国外评级体系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日益凸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ESG评级体系是ESG理念推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国ESG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ESG评级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优化我国ESG评级体系的建议。
1.缺乏实操性的ESG评级监管制度。评级结果可能对被评级公司的资本成本确定、股票是否被纳入ESG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公司的社会形象以及求职者的决定等产生影响,因此为获得优秀的ESG评级结果带来的好处,被评级公司可能会进行“漂绿”行为。ESG评级结果的重要性与监管力度间的不匹配引起市场对该领域进行监管的强烈诉求。目前,国内外对于ESG评级的监管尚处于政策设想和制定阶段,还没有正式的监管准则。部分欧洲国家提出进行ESG评级监管的必要性,但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印度和日本的实践则为ESG监管制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印...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ESG评级体系的思考
庞旭飞 李雁泽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在市场上认可度的提高、国外评级机构评级范围的扩大,使得国外评级体系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日益凸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ESG评级体系是ESG理念推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国ESG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ESG评级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优化我国ESG评级体系的建议。
1.缺乏实操性的ESG评级监管制度。评级结果可能对被评级公司的资本成本确定、股票是否被纳入ESG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公司的社会形象以及求职者的决定等产生影响,因此为获得优秀的ESG评级结果带来的好处,被评级公司可能会进行“漂绿”行为。ESG评级结果的重要性与监管力度间的不匹配引起市场对该领域进行监管的强烈诉求。目前,国内外对于ESG评级的监管尚处于政策设想和制定阶段,还没有正式的监管准则。部分欧洲国家提出进行ESG评级监管的必要性,但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印度和日本的实践则为ESG监管制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对ESG评级进行监管的政策框架,公开征集市场意见,提出只有满足四项条件的评级机构才可以被授权并纳入监管范围开启ESG评级业务。日本金融厅发布了行为守则(草案),拟对在日本境内提供ESG数据和评级服务的机构实施监管并提出ESG评级及数据提供商行为准则的六项原则。我国目前对于ESG的监管主要集中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对于ESG评级的监管仍处于摸索阶段。
2.缺乏可比性的ESG评级体系。国内外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各不相同,且相关系数很低。目前,全球缺乏统一的ESG评级体系标准,也缺乏一个联系不同评级体系的桥梁。评级体系主要有按照ESG的三个方面展开评级并逐渐细化至底层的几十个甚至上千个具体数据点的评级体系以及Sustainalytics、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此类较新颖的评级方式。评级方式主要分为“打分制”和“是否制”。不同评级机构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角度、选取的评级指标以及相同指标的权重、将指标组合成的评级体系的计算方法、评级体系侧重点都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二是ESG评级体系缺乏明显的行业特征。尽管有少部分评级体系设定了通用指标和行业特定指标,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商道融绿,但还没有对具体某个行业进行细分,且大部分评级体系尚未提及不同行业的ESG评级方法,目前仅有明晟(MSCI)明确了这一点。MSCI按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将被评级者分为11大类、24个行业组别、69个行业及158个子行业,并按照不同行业中各议题的风险将各项核心议题分配不同的权重。三是ESG评级体系没有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以我国为例,国外评级机构对中国上市企业进行评级时,仍然按照原本的评级体系进行评估,我国企业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党的建设、反腐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中作出的贡献,国外评级体系根本不能覆盖。
3.缺乏完善的ESG评级信息披露标准。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基础信息来源于企业的ESG披露报告,积极披露ESG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ESG评级的提升。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和标准,企业ESG信息披露现状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为更好地帮助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工作,各国不断规范ESG信息披露,严格披露要求。部分欧盟成员国将ESG信息披露纳入法规之中,并完成国家层面的相关法规建设,同时引入了ESG报告鉴证机制。美国ESG信息披露体系扩大信息披露的主体范围,统一企业披露内容的格式和ESG信息披露的标准,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我国ESG信息披露制度也正在逐步建立,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要求逐渐严格,从“倡导自愿披露”转变成“部分企业强制披露”,但仍以自愿披露为主,尚未出台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的政策。部分企业在披露过程中对于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指标会选择减少披露甚至是不披露,定性指标的披露占比较高,政策导向性指标披露较多。以环境层面为例,企业信息披露情况较好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绿色战略与规划、碳排放等主题上。
1.构建ESG评级监管体系,为评级提供制度保障。落实好ESG评级监督相关制度,应从树立意识和构建框架入手,国家层面一是要明确目标方向,自上而下培养对ESG评级监管的监督意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监管准则制定。监管部门要树立“严选严管”的理念,让评级监督能够长久持续的推进,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氛围。二是构架ESG评级监管框架,完善顶层设计。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设定监督管理部门,划定清晰的权责界限,从监督范围、数据和方法透明度、产品质量、服务可靠性等开展监督原则的制定,及时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参与者的监管诉求,形成监管、公开、调整再监督的全流程、闭环式的运行体系。构建的监督原则应不仅适用于我国的评级机构,还要适用于在我国进行评级工作的外国评级机构。三是明确纳入监督范围的条件。只有符合条件的机构才能够开展评级工作,可先在小范围内试行,选择规模较大、有影响力、能承担一定成本的评级机构,引领ESG评级监管的实践,逐步扩大ESG评级监管的范围。
2.分行业构建ESG评级体系并纳入具有本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市场主体在面对不同评级结果时,可重点关注各公司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基础数据或评级体系中的底层数据,这些详细的基础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具体情况,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不同行业间也存在巨大差异,评级机构需要量身定做不同行业的评级体系,设置不同的重点衡量指标和权重进行区分,比如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需要更多衡量污染排放、绿色转型等指标,信息技术行业需要更多衡量隐私安全等指标。对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评级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将具备本国特色的指标纳入评级范围。对于中国企业进行评级时,应将乡村振兴、证监会处罚等纳入评级范围。评级机构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谋划和长远思考。
3.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并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我国ESG信息披露体系尚处于建立阶段,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一方面国家层面可开展法规层面的建设,以维护良好的ESG信息披露秩序。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增强各主体对ESG投资理念的认识,提高企业对于ESG信息披露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合理分配好不同主题指标的披露占比,提高定量指标的披露。由于不同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对于某些定量指标统计困难,披露难度大,因此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应当及时记录与评级指标有关的数据,积极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尽最大可能量化企业信息,发挥信息化优势。定量指标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出企业的信息,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提高评级机构的评级效率。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应当寻求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以确保自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ESG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4.提高评级信息的保护力度并融入新兴技术手段。在ESG评级过程中,需要企业披露大量的ESG信息,一些ESG数据可能会牵扯到商业机密,因此数据安全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评级机构应当提高被评级企业信息的保护力度。依据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或完善评级机构自身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保护小组,保障评级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加强数据保护技术的引进,如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防泄露等,保障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在强调ESG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信息共享。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提高行业之间的信息流通。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物质代谢的区域生物天然气供应链系统集成方法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522701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纽约大学)
责任编辑 林荣森
[1]刘颖,周舟.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现状及启示[J].债券,2022,(10):68-71.
[2]李小荣,徐腾冲.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2,(8):133-146.
[3]祁嫣然.从银行业开始分行业建立本土化ESG评级体系,建设银行表现最佳——ESG系列研究之三[R].上海:光大证券,2022.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