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会计理论发展
目前对会计理论的认识存在一些偏见:“理论无用论”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作是按制度规定办事,需要的是制度规定的技术和方法,不是按理论办事;“理论替代论”认为,学理论不如学制度,学规定,学实务,学了就能用,学理论是远水不解近渴;“理论模糊论”认为,理论越学越糊涂,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不知谁有理;“理论深奥论”则认为,理论高深莫测,听不懂,看不明白。受这些思想的影响,现在在一些方面出现了不重视学习与研究会计理论的现象。
要解决这些错误观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会计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也存在各种认识: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合乎逻辑的理性概括”(《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工作系统、综合和全面的理性认识”(《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是“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贝克奥伊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则认为“会计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实践和反复检验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综合以上认识,会计理论是指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而全面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具体地讲:1、会计理论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采用会计概念、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的形式;2、会计理论所揭示的内容是会计客体,即客观存在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会计研究工作和会计教育工作等内容;3、会计理论要说明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性;4、会计理论是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这是对总体的、完备的会计理论而言。会计理论的一般要求是对会计客体的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
从会计理论的性质可以看出,会计理论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规律性、抽象性、逻辑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等特征。会计理论源于会计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发展。因而需要大力发展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会计理论。
二、“以人为本”发展会计理论
以人为本,在会计领域,就是以会计人员为本,也就是要尊重会计人员的理念、首创精神、人格、权利、职责和实践(工作)。会计人员要得到人们的尊重,相应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需要以会计人员为本发展会计理论和建设“人本会计学”。人本会计学是研究会计人员与会计事业相关的思维、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本会计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属于类学科,包括性质相同的一类学科群,有相互联系的各种分支学科。主要有:1、反映会计人员思维活动的,如:“会计哲学”,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会计人员认识与运用会计规律的一门应用哲学学科;“会计心理学”,是研究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发展规律的学科;“会计逻辑学”,是应用逻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形式及其思维基本规律的学科;“会计方法学”,是研究会计方法的体系、种类和运用的学科;“实证会计学”,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一门学科。2、反映会计人员行为标准的,如:“会计伦理学”,是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会计法学”,是研究会计法规体系、种类和调整会计法律关系的学科。3、反映会计人员实践活动的,如:“会计行为学”,是研究会计人员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会计公关学”,是研究会计公关活动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文化学”,是研究会计领域文化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4、反映培养会计人才的,如:“会计人才学”,是研究会计人才的素质、成长、发展和对其管理的学科;“会计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会计人才规律性的学科。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人本会计学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否正确,需要在会计实践中得到检验。
三、全面发展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会计理论是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的认识,逐步形成各种会计元素理论,即各种会计概念和各种单项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某方面的某种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就形成某种会计分支学科理论;某方面各种会计分支学科会计理论的系统化,形成某方面会计类学科理论;各种会计学科理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进而成为会计科学的总体理论。因此,可以说,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包括:某种会计理论的发展;某方面会计理论的发展;某类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总体理论的发展。
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还反映在不同层面上:从会计理论性质上分析,包括发展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从会计理论发展时间分析,包括发展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和现代会计理论;从会计理论发展空间分析,包括发展中国特色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发展的平台是建设会计学科,相应需要建设会计学、会计类学科和会计分支学科,从而建设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学科体系。
在会计理论全面发展中也需要注意会计理论发展的重点,即发展企业会计理论、热点和前沿会计理论。
四、协调发展会计理论
协调发展会计理论,就是会计理论发展要与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会计理论发展受一定历史条件下会计所处客观环境的制约,会计理论协调发展反映了会计与客观环境相互联系且与之相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促使会计理论各要素之间处于有序联系和协调一致,从而使会计理论发展保持良性的活力和生机。会计理论协调发展包括:
1、会计理论发展与会计环境发展变化相适应。会计所处的环境是会计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它呈现为各种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和管理环境等,这些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制约,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会计环境系统。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实际上集中体现为会计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实践中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发展会计理论,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2、会计理论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相适应。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密切相联。其他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会计理论在发展中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融合又促进了会计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表现在:(1)会计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例如,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计算机会计学”。(2)会计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结合。例如,会计学与税收学的结合形成“税务会计”;会计学与哲学的结合形成“会计哲学”;等等。
3、会计理论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这表现在:从会计理论内容的性质分析,有计量会计学和非计量会计学这两大部类会计理论的协调发展;从会计理论内容的作用分析,有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开发理论(或会计体制理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持续发展会计理论
持续发展会计理论,就是要使会计理论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普遍的,会计理论的发展也是永恒的,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前进过程。要使会计理论得到持续发展,相应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重视会计基础理论建设。会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阐述会计运行规律的理论。它对于认识会计事物的客观本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促进建立、发展一般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方法体系,指导会计实际工作,推动会计教育,预测未来会计事业的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各方面都需要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为发展会计应用理论与会计开发理论提供理论支持,促进会计理论发展。
2、与时俱进发展会计理论。与时俱进要求人们的认识及由此而形成的理论等主观事物,必须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和社会实践相适应,使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始终保持具体、历史的统一。会计面临发展变化的时代,要结合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实践的发展,把握重大因素的发生和影响,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理论。
3、创新发展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会计创新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会计理论创新包括会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开发理论或体制理论的创新,如会计的本质理论、对象理论、职能理论、前提理论(假设理论)、准则理论、对象要素理论等的开拓创新。会计创新要提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会计理论创新是会计理论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 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