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完善治理结构。
(1)建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相结合的制度。即在加强内部董事建设的基础上,将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结合起来,赋予外部董事参与董事工作的权限,创造没有经理班子和内部董事干扰的工作环境,使外部董事能行使其职权。
(2)培育经理市场。经理积极工作可以改进其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即使没有激励合同,这种声誉效应也会提高未来的收入。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约束、监督与激励。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高层次的经理逐步涌现,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措施培育经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3)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票期权。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为了控制经营者必须支付成本,包括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监督的支出,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给所有者造成的损失。如果该成本超过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权而付出的成本,则可选择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票期权,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目标趋同。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监管机制。
(1)建立全过程的财务风险预测、分析及控制机制。一是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客观分析,制定出留有余地的管理措施,以保证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地应对。二是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
1、完善治理结构。
(1)建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相结合的制度。即在加强内部董事建设的基础上,将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结合起来,赋予外部董事参与董事工作的权限,创造没有经理班子和内部董事干扰的工作环境,使外部董事能行使其职权。
(2)培育经理市场。经理积极工作可以改进其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即使没有激励合同,这种声誉效应也会提高未来的收入。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约束、监督与激励。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高层次的经理逐步涌现,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措施培育经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3)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票期权。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为了控制经营者必须支付成本,包括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监督的支出,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给所有者造成的损失。如果该成本超过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权而付出的成本,则可选择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票期权,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目标趋同。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监管机制。
(1)建立全过程的财务风险预测、分析及控制机制。一是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客观分析,制定出留有余地的管理措施,以保证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地应对。二是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及时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偏差并制定出新措施。三是企业应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并制定今后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对于已发生的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
(2)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3)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让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
3、加强日常经营财务监管。
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环节,采购环节是风险最大,也是舞弊和差错最容易产生的环节。因此,加强企业日常经营财务监管,重中之重就是加强采购业务的财务监管。对于采购中的各种经营活动,一般可概述为编制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验收物资入库、进行会计结算等步骤。监管者应当对其采购步骤进行审核,从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上把握部门衔接以及工作职责的明确划分。从企业权责划分、履行授权批准程序、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追踪审查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管。
4、加强对重大事项决策的监管。
重大事项决策是出资人财务监管的重中之重,监管者要密切关注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等环节是否在董事会负责下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具体包括:决策过程是否包括立项申请、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筹备组建人员、合同与章程起草、谈判与合约签订、向相关政府部门申报等程序;重大项目立项前,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的行情、合资合作伙伴资信的状况、引进技术与设备的有关信息、《项目建议书》及其附件所要求的资料是否完整,项目建设的进度、规模、风险、效益的预测和阐述是否详尽和科学。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