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存在的问题
商业企业经营的商品,因残次冷背等原因而作削价处理是无可非议的和必要的。但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国有商业企业,还是农村供销合作社,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商品削价”处理上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以不正当削价逃避纳税。譬如:有的企业,一方面把本不该削价的商品列入削价范围,并任意扩大削价幅度,另一方面商品仍按原售价或高于削价的新售价出售,实际售价与削价的差额不入帐(流入“小金库”),以此减少销售额,扩大商品削价损失,减少利润,逃避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
2.以削价为目的进货,通过削价为个人谋取私利。譬如,有一家乡村供销合作社,明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居民购买彩电、冰箱、录像机等电器的购买力较弱,却故意购进若干上述电器。半年后,假以滞销积压、残损等名义大幅度削价,由几位领导和职工按处理价据为己有。
3.以“商品削价准备”作为调节器,任意调节利润水平。有的企业在预计当期难以完成利润目标时,就虚构商品削价损失,并结转一笔商品削价准备金去冲减商品销售成本,以形成完成或超额完成利润目标,或实亏名盈的假象,欺骗上级...
一、存在的问题
商业企业经营的商品,因残次冷背等原因而作削价处理是无可非议的和必要的。但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国有商业企业,还是农村供销合作社,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商品削价”处理上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以不正当削价逃避纳税。譬如:有的企业,一方面把本不该削价的商品列入削价范围,并任意扩大削价幅度,另一方面商品仍按原售价或高于削价的新售价出售,实际售价与削价的差额不入帐(流入“小金库”),以此减少销售额,扩大商品削价损失,减少利润,逃避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
2.以削价为目的进货,通过削价为个人谋取私利。譬如,有一家乡村供销合作社,明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居民购买彩电、冰箱、录像机等电器的购买力较弱,却故意购进若干上述电器。半年后,假以滞销积压、残损等名义大幅度削价,由几位领导和职工按处理价据为己有。
3.以“商品削价准备”作为调节器,任意调节利润水平。有的企业在预计当期难以完成利润目标时,就虚构商品削价损失,并结转一笔商品削价准备金去冲减商品销售成本,以形成完成或超额完成利润目标,或实亏名盈的假象,欺骗上级领导或投资者,兑现有关奖金。在当期利润形势看好时,则置当期实际发生的商品削价损失于不顾,不按规定结转相应数额的商品削价准备金去作弥补,以此掩盖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由此,既可逃避所得税,又可避免上级领导(或投资者)了解实情,给企业今后下达“过高”的利润目标,还可以丰补歉,在月份之间调剂利润水平,使月月都能完成计划,月月都能兑现奖金,可说是一箭三雕。
4.责任控制和考核办法不完善,致使责任人大量转嫁削价损失。突出的表现有两种:一是一些承包人在其最后一轮承包即将到期时,将本应削价处理的残次品、积压品列入正常存货,用以抵偿企业原提供给的周转金,而转嫁其应负担的商品削价损失;二是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有关责任部门(或称责任中心,如采购供应中心、销售中心等),通过内部调拨、供应商品而相互转嫁商品削价损失,造成内部责任纠纷不断,内部责任制度实施受阻,责任考核无法进行,最后大多是由企业承担有关损失才算了事。
二、后果及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管理不力和扭曲的利益观念所致,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一是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使某些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二是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三是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极坏。因此,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加紧对策研究,切实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价值观念,摆正国家、集体、投资者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杜绝上述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2.加强领导,严格削价审批手续。每次商品削价必须成立专班,严格按商品削价的规范程序办事,加强对削价商品的盘点、鉴定、估价、报批、保管、销售等各道环节的监督和指导。
3.建立削价违规违纪的群众监督和举报制度,保护、奖励举报有功者,严惩弄虚作假者。
4.把好商品进货关,搞好市场预测,加强货源建设,稳定商品进货渠道,科学选择商品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尽量减少商品流转环节,严格购进商品点验制度,加强商品养护,尽可能降低库存商品残次冷背、假冒伪劣的比重,从而减少商品削价的机率和损失。
5.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科学划分责任中心,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完善考核指标,把商品残次冷背比重、商品削价损失率纳入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与有关责任中心的奖惩挂钩。
6.强化审计监督。一是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削价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审计和真实性审计中的应用作用;二是发挥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尽快全面建立和实施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三是进一步扩大每年一度的“财务物价税收大检查”的范围和处罚力度,彻底消除一些企业存在的“可能不会查我们”、“查到了也没有多大关系”的心理,强化企业自我约束的意识。
责任编辑 秦中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