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但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远未跟上企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低水平上。其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内部核算机制不健全;二是企业厂部与车间、科室与车间、班组与车间的经济往来,手续非常繁杂;三是企业还没有建立一套全厂、全员、全过程的经济核算体系;四是经济责任不清,跑、冒、滴、漏、损失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了促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当前,应进一步抓好乡镇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
一、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改变经营方式
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核算,必须冲破僵化思想的束缚,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这样才能改变旧的经营方式,运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从划小核算单位入手,进一步改革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
1.改变核算方式。把厂内一级核算改为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在厂内成立结算中心,在全厂统一计划指导下,处理各核算单位的往来结算业务,各核算单位相对独立,都在厂内结算中心立帐开户.
2.改变交换形式。把车间与厂部用领料单领料,改为车间与厂部、车间与车间的...
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但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远未跟上企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低水平上。其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内部核算机制不健全;二是企业厂部与车间、科室与车间、班组与车间的经济往来,手续非常繁杂;三是企业还没有建立一套全厂、全员、全过程的经济核算体系;四是经济责任不清,跑、冒、滴、漏、损失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了促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当前,应进一步抓好乡镇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
一、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改变经营方式
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核算,必须冲破僵化思想的束缚,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这样才能改变旧的经营方式,运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从划小核算单位入手,进一步改革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
1.改变核算方式。把厂内一级核算改为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在厂内成立结算中心,在全厂统一计划指导下,处理各核算单位的往来结算业务,各核算单位相对独立,都在厂内结算中心立帐开户.
2.改变交换形式。把车间与厂部用领料单领料,改为车间与厂部、车间与车间的买卖关系。各核算单位以收抵支,自负盈亏。
3.改变分配方式。把工人的基本工资加奖励工资的分配形式,改为以计件工资为主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各车间按照车间收入及工人的工作成绩进行工资分配。
4.改变管理方式。把主要生产车间按照产品结构划分成分厂,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消除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的弊端。在精简厂部行政人员的同时,要成立经营决策中心,由厂长牵头,财务、生产、技术、销售、质检等管理人员参加,负责全厂经济活动决策,并负责厂内经济仲裁。
二、加强基础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的核算体系。
基础工作不实,数量不准,价格不合理,定额不先进,原始凭证不全,资金底数不清,责任不明,就无法推行厂内经济核算,企业内部的各项责任制也无法落实。因此,要把加强基础工作当作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1.制定定额。要根据国家标准和同行业先进水平,结合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劳动、设备利用、材料消耗、主要物资储备、费用等方面的定额。定额要先进合理。
2.建立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必须完整准确,否则就无法科学地组织生产,厂内经济核算也就没有可靠的依据。因此,要根据内部经济核算的需要在生产、技术、劳动、物资、财务等方面建立原始记录,并具体规定其格式和使用方法。
3.加强计量工作。准确计量是考核定额的依据。因此,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要建立计量室,制定检测制度,购置必不可少的检测设备。
4.制定厂内结算价格。厂内价格是各独立核算单位计算收入,进行内部分配的依据。开展乡镇企业的厂内核算,必须制定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工具、备件、产成品、半成品、零件、毛坯件以及劳务等厂内核算价格。而且每年要修改一次。
5.核定内部资金。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核算,要对各车间各部门的物资进行清点,如材料、工器具、个人工具、半成品、低值易耗品等,制定出合理的资金占用额。
6.培训专业人员。乡镇企业的车间核算员多数由领料员、保管员兼任,懂会计核算业务的人员不多。因此,要开展内部核算,必须培养一批懂管理,会核算的财会人员队伍。
在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上,要逐步建立企业的全面核算体系,形成以会计师为首,以内部结算为中心,以车间核算为纽带,以班组核算为基础,纵横交错,专群结合的核算网络。
三、制定考核指标,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建立以后,应该设置一些财务考核指标,进一步发挥财务的管理作用。这些指标主要有:内部利润、内部销售收入、劳务收入、成本节约额、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定额、流动资金占用额、产成品成本、各项劳务成本、材料采购成本等,年初对这些考核指标进行预测,定出年目标值,然后在全厂范围内进行层层分解,年终对各单位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这样,对经济活动就做到了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