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5 作者:刘睿智 作者简介:刘睿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王京 王京,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LIU Rui-zhi,WANG Jing
[大]
[中]
[小]
摘要:
一、引言
相比较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生产要素,并且逐渐取代人力、货币和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罗福凯,2016),成为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重要资产。考虑到新技术对企业竞争壁垒构建和超额收益获取的决定性作用,技术竞争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谢言和高山行,2013)。因此,扩大创新投入,通过技术优势驱动企业成长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积极进行创新投资不仅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策略,而且是其应有的战略导向。从各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微企业以数量众多、创新动力强等特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李森森和张玉明,2014),当前兴起的“独角兽”企业,多数都起源于小型企业,借助于巨大的研发投入形成高成长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余维臻等,2020)。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技术依赖型企业,其主要竞争优势来源于不断的创新投入。因此,研究其创新投入与成长性之间关系及其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十分重要。
关于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多数学者都认可创新投入有利于提升其成长性(迟宁等,2010;...
一、引言
相比较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生产要素,并且逐渐取代人力、货币和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罗福凯,2016),成为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重要资产。考虑到新技术对企业竞争壁垒构建和超额收益获取的决定性作用,技术竞争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谢言和高山行,2013)。因此,扩大创新投入,通过技术优势驱动企业成长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积极进行创新投资不仅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策略,而且是其应有的战略导向。从各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微企业以数量众多、创新动力强等特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李森森和张玉明,2014),当前兴起的“独角兽”企业,多数都起源于小型企业,借助于巨大的研发投入形成高成长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余维臻等,2020)。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技术依赖型企业,其主要竞争优势来源于不断的创新投入。因此,研究其创新投入与成长性之间关系及其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十分重要。
关于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多数学者都认可创新投入有利于提升其成长性(迟宁等,2010;余应敏等,2013)。进一步地,丁宇等(2015)利用问卷数据分析了创新文化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并以企业战略能力为中介路径,分析了企业创新效应提升成长性的机制。此外,考虑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资源的支持,部分研究者提出通过构建多元资金支持体系、引入互联网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其融资能力(张玉明和张鲁秀,2012)。但现有研究很少从内外部资源支持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创新资源获取路径。通常而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而企业间形成的广泛的、能够共享创新资源的外部创新环境,同样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基于2017年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的中小微企业调查问卷数据,选取其中的科技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技术驱动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并分析了企业内外创新支持环境的异质性效应,以期为企业的创新投入决策提供参考。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可能贡献在于:(1)跳出以往文献研究习惯,克服非上市企业信息难以获取的限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验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对其成长性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刻画,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和现实参考;(2)基于对技术驱动作用的分析,从“创新投入—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外部融资约束缓解—企业成长性”的路径分析讨论了创新投入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创新决策的分析视角;(3)从内部知识吸收和外部创新共享两个角度讨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差异,丰富了资源支持和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正在改变企业竞争规则,物质设备、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正逐渐被取代(Davenport,2005),知识和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新引擎(Guth和Giaberg,1990;Prusak,1997)。这意味着知识和技术可以作为独立的要素资本参与企业生产(王京和罗福凯,2017)。根据创新理论,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能够为自身带来新的要素组合,使之摆脱原来技术逐渐落后、逐渐走向衰退和依靠低利润、薄利多销的量化成长道路,而从技术含量提升,提高利润率角度促进自身成长。能力理论认为,技术和知识等能力属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对其进行投资有助于提高自身核心能力。资源基础理论进一步指出,只有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复制的资源才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技术的专用性和其竞争壁垒作用使之成为了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独特资源。已有学者也发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是由企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而技术创新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李森森和张玉明,2014),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林敏和张田田,2019),验证了技术对于企业成长的驱动能力。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创新投入,为自身成长提供资源基础。
通常而言,中小微企业具有生存压力大、资源基础较差和融资约束强等缺陷,这往往导致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动机不足。然而,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创新投资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维系自身长期发展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外部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也有足够的动机进行创新投资从而保证自身的成长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创新投入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新的创新动力,即使不确定性较高的创新项目,一旦企业决定进行投入,则说明其具有市场化的潜力,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Hidayati等,2011;周煊等,2012;杜瑞等,2016;王京和罗福凯,2017);其次,随着国际和国内知识、技术等交流逐渐频繁,企业能够获得的创新支持相较于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并且成为上市公司,就是依托于创新资源的快速流动;再次,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技术创新人员的素质普遍上升(Nazarov和Akhmedjonov,2012;王京等,2020),国家政策层面推动创新创业的开展使得很多在高等学校受过较好教育的毕业生以及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产生了较强的产学研结合动机,使得各类企业的创新水平都能得到整体的提升(刘斐然和胡立君,2020)。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调研时间自2017年1月起,历时3个月,获得了科技型中小微样本企业有效问卷2693份。调研选取山东、浙江、江苏、四川、河北、广东、天津、云南等作为样本企业主要来源地,主要考虑到这些省市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有一定代表性,且中小微企业聚集性较好。调研对象为熟悉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调查问卷的主要题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外部成长环境和内部成长要素三大部分,具体为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产品市场特征、企业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情况、企业融资情况、治理结构等,本文所涉及的题项、设计内容及衡量方法见表1。本文根据以下步骤进行了样本的筛选:(1)考虑到研究所涉及的企业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因此对问卷所涉及到的中小微企业的类型进行了界定,主要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产业、农业与农村、航空航天、地球空间海洋工程、核应用技术等11个门类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了筛选,经过筛选得到了754个样本企业。(2)在对回收问卷的筛选和分析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家对题项理解不准确、应付性填写、漏填项目过多等问题的存在,剔除主要变量缺失和重复答案过多的问卷。(3)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小微企业类型划分标准,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样本。最后得到数据完整、填写规范的样本问卷347份。
初步问卷调研之后,考虑到企业家对企业信息保密性的要求,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了企业规模、发展趋势、管理者特征等信息的区间范围,并进行了赋值。例如,企业规模的差异是通过企业的员工人数区间衡量和划分的。参考《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并且结合预调研的结果,划分了六个分类标准,分别赋值为1~6,对应小于50人、50~100人、100~200人、200~500人、500~1000人和1000人以上,其中50人及以下为微型及较小规模的小型企业,50~100人对应中等规模的小型企业、100~200人对应规模较大的小型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中型企业、200~500人对应中等规模的中型企业、500~1000人对应中等偏上规模的中型企业、1000人以上对应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某些样本人数上虽然为大型企业,但由于调研对象为地方性民营企业,其资产规模、营业收入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本文结合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水平进行了综合判断,仍将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勉强甚至无法达到中型企业水平的大型企业归类到中型企业组中,并剔除了员工人数、资产规模及营业收入均符合大型企业标准的样本。通过对问卷的获取,该分类方法基本能够反映企业的规模。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企业成长性
已有文献多以Tobin Q值、ROE与ROA增长率等指标作为企业成长的衡量指标。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成长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应该使用多个维度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主张使用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来衡量企业的成长性(陈晓红和马鸿烈,2012)。本文的研究针对的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较难获得资本市场的估值,并且由于财务资料获取限制以及利润水平可能出现较大噪音等问题(单春霞等,2021),销售增长率高低反而更能体现企业未来扩张的势能及市场拓展能力,即具有较高销售增长率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市场开拓从而获得更强的成长性。因此,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吴斌等,2011),本文选择使用销售增长率来测算企业成长性(Growth)。
2.解释变量:创新投入
已有研究主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分析(温军和冯根福,2012)。从预调研的情况来看,创新产出的数据较少,问卷中企业专利、实用新型、著作权和版权等项目数据缺失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很多中小微企业认为专利属于商业机密,主动披露意愿较差。而对国内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来说,创新投入的强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和能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附加值的特点,创新投入多的企业会积极地转化创新成果以升级企业生产力。因此,本文采用创新投入衡量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行为,其对应的问卷题项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RD)”,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数值越大说明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越大。由于该题项不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研发投入数据,故而缺失值较少。
3.中介变量
(1)市场竞争优势(Com)。已有文献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行考察,选取市场占有份额、盈利能力、勒纳指数等为代理变量(Hidayati等,2011;陈志斌和王诗雨,2015)。然而,Li等(2006)认为,在讨论企业竞争优势时,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关系不容被忽视。因此,借鉴Li等(2006)等的思路,本文以调查问卷获取的销售毛利率(根据其由小到大按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作为竞争优势的代理变量。(2)外部融资约束(Constrain)。技术创新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性决定了其投资不可能仅依赖内源融资。然而,受企业特性、投资者态度和管理层关系网络差异的影响,企业的对外融资约束不尽相同。鉴于此,本文以调查问卷获取的对外融资难度(根据企业对外融资难度由小到大按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作为外部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4.调节变量
(1)内部知识吸收(InterSur)。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企业技术创新受制于自身知识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知识的吸收和共享程度越高,其创新效率和效果越好。王京等(2020)认为,开展员工在职培训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和吸收,有助于研发效率和技术能力提高。因此,本文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间隔期间(根据员工培训间隔由长到短按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5)作为企业内部知识吸收的代理变量。(2)外部创新共享(InnoEnv)。随着技术复杂程度提高和跨组织合作程度加深,合作研发已成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企业而言,合作研发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和能力,而且能使之实现优势互补和知识共享。因此,本文选取与外部创新合作伙伴的协作程度(根据协作程度由弱到强按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作为企业外部创新共享的代理变量。
5.控制变量
大量研究显示,影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包括了企业经营特征、企业家个体特征、企业治理等多个维度的变量(杜瑞等,2016;刘睿智,2017;张新等,2019)。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思路,从这三个层面引入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企业规模(Size)、生命周期(Stage)、企业家年龄(EntreAge)、企业家教育水平(EntreEdu)、企业家职称(EntrePro)、企业家工作年限(EntreExp)、企业家是否是创始人(EntreCre)、公司治理效率(Gov)和高管团队可靠性(TMTRely)等控制变量。此外,为控制行业差异的影响,本文还设置了行业虚拟变量。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考察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模型(1)主要用于检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对其成长性的影响。其中,Growth为企业成长性,RD为创新投入,Control为控制变量,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首先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以确定测量指标的可靠性。检验结果显示,主要变量的Cronbach's alpha数值为0.701,说明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KMO值为0.728,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调查问卷的效度较好。
(二)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Growth的均值为1.404,标准差为0.921,说明样本企业的成长性整体差异较大;RD的均值为2.745,标准差为1.211,说明样本企业注重创新投入,但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明显。除EntreCre之外,Size、Stage、EntreAge、EntreEdu、EntrePro、EntreExp、Gov和TMTRely等控制变量的标准差均接近或大于1,这意味着样本企业在经营特征、企业家个体特征、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还进行了相关性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主要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由表3可知,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RD的系数为0.210,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该结果为假设1提供了经验证据。即对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来说,创新投入对于提升企业成长性有积极作用。考虑到信息披露和风险承担能力等问题,传统文献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及其影响的研究不足。本文借助于中小微型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重点考察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对自身成长性的影响机理,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四)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创新投入的其他计算方法。由于创新投入可能出现的衡量偏误,考虑到研发人员规模与企业创新的关联性及其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研发人员占比(RDh,计算方法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根据研发人员比例不同按照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1-5)替代了目前的自变量衡量方法后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2)企业成长性变量替换。由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在市场当中获得足够的份额代表了其未来获利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可以作为从外部衡量企业成长潜力的因素(朱和平和王韬,2004)。因此,本文进一步使用企业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成长性替代指标(SGrowth,计算方法为: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根据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对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检验。由表4可知,主要回归结果保持稳定,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五、机制检验——基于竞争优势与外部融资约束的分析
(一)市场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创新投入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力量的增强和未来成果的产出,可以获得其他同类企业没有的技术和成本红利。根据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从战略层次获得竞争优势有利于其获取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王锋正等,2013),通过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可以进入持续性较强的高获利状态,即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在市场当中取得更多的效率优势和新颖优势(杨俊等,2020),实现更大的成本节约或超额利润,拥有更好的资源配置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成长性。
有鉴于此,本文考察了市场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借鉴Li等(2006)的思路,本文选取销售毛利率(Com,计算方法为: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销售毛利率由小到大按照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作为市场竞争优势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创新投入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具体检验模型如下:
(二)外部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
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无论其信息披露水平还是资产质量都使之难以获得普通金融机构的青睐,然而,对潜在的投资者而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一个增强企业未来成长性的活动,创新投入本身即具有信号作用(李骏和万君宝,2019;张信东和贺咪,2019)。首先,创新投入作为风险较高且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支持的投资项目,释放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经营信心的信号;其次,创新投入能够增强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而无论是关于发展前景的信号还是关于盈利能力的信号,都有助于企业降低外部融资约束,获得资金支持并形成良性循环,这将会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阻力,提高其市场和财务成长性。
有鉴于此,本文考察了外部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借鉴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本文选取外部融资难度(Constrain,计算方法为: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对外融资难度由小到大按照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作为外部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创新投入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具体检验模型如下:
如表5所示,模型(2)中RD的系数为0.170,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3)中RD和Com的系数分别为0.116和0.566,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优竞争优势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综合模型(1)~(3)可知,创新投入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进而提高自身成长性。同理,如表6所示,模型(1)中RD的系数为0.199,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4)中RD的系数为-0.134,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5)中RD和Constrain的系数分别为0.165和-0.256,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外部融资约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综合模型(1)及模型(4)和(5)可知,创新投入能够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从而提高企业自身成长性。即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增加创新投入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的积极信号,提升其对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其融资约束,从而为企业成长提供助力。
六、异质性分析——基于内外部创新支持环境的检验
对于企业经营过程来说,环境因素的支持促进作用十分重要。具体来说,若企业能够从内外部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支持,将会提高其创新效率。
(一)内部创新环境的支持效应——内部知识吸收
知识和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一定要和人的创造性实践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王京等,2020),这也充分体现了人的要素在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就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否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调节因素。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在职培训促使员工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这意味着当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方面,企业的科技人员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整体研发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成果落地过程中,有赖于企业内部应用技术的员工新技术使用水平的提高,研发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通过培训强化员工的知识吸收与利用能力,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查成伟等,2016)。因此,本文认为,提升企业员工培训频率和质量,有利于增强其知识吸收和使用能力,放大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不同的内部知识吸收程度分组(InterSur,员工培训的间隔期间,根据培训间隔由长到短按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5;以其中位数作为分组标准)考察了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差异。由表7可知,在低内部知识吸收组中,RD的系数为0.088,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高内部知识吸收组中,RD的系数为0.209,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加强培训、营造良好的内部创新环境确实能够提高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作用。
(二)外部共享环境的协同效应——外部创新共享
从企业外部来看,目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实力还比较有限,单纯依靠自身技术能力和资金力量难以完成复杂的创新项目;而良好的外部创新创业环境会在人才、政府补助、财税政策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给予企业帮助,使之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支持自身创新活动。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发展,共享式的创新理念逐渐被认可(张玉明,2017)。通过创新者之间的共同协作,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形成技术创新内容和人财物等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降低各个创新者所面临的创新成本,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外部创新共享程度能够放大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外部创新共享程度进行分组(InnoEnv,与创新合作伙伴的协作程度,根据李克特量表顺序赋值为1-7;以其中位数作为分组标准)考察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差异。由表8可知,在低外部创新共享组中,RD的系数为0.087,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高外部创新共享组中,RD的系数为0.225,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外部创新共享确实能够提高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考察了创新投入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并基于我国创新环境考察了内部知识吸收和外部创新共享等环境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创新投入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性正相关;(2)创新投入通过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和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成长性;(3)在我国当前创新环境背景下,内部知识吸收和外部创新共享对创新投入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正向关系产生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从企业层面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应重视创新投资。首先,企业应积极进行创新投入,为企业技术竞争壁垒构建提供财务基础,并据此向资本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从而为企业成长提供基础和动力。其次,企业应构建交互、协作和共享的内部创新环境,为研发信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与获取提供环境支持。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考虑到创新活动持续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和失败风险高的特性,一方面应积极出台各类支持措施激发企业创新动机,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为企业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外部创新支持环境,为资源和知识共享提供制度基础,推动企业扩大创新投入,提高自身成长性。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成长和创新投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受调研数据的跨期所限,本文仅采用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这是本文的不足。笔者后续将继续进行跟踪调研和检验,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此外,尽管本文基于李克特量表进行了相关变量定义,但其仍存在一些疏漏,这也为笔者后续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了空间。
(责任编辑 周愈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