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财政预算评审与绩效评价
财政预算评审与绩效评价
2018年,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以评审工作转型发展为重点,扎实开展预算评审、绩效评价、支出标准建设等核心业务,为深化预算改革、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预算评审不断深化,推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一)开展中央部门项目评审。共评审235个项目,覆盖106个中央部门,涉及资金2048.62亿元,除去针对某重大专项的预算执行情况评审,评审调减比例达到40.11%。通过评审,大幅剔除了项目预算申报中的不合理支出,有效促进了部门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
效益和预算管理水平,评审结论已成为财政部批复项目预算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重大项目动态评估清理工作。继续开展中央部门一级项目动态评估,涉及资金441.80亿元。通过评估,有效推动了中央本级支出结构优化,改变了部分项目支出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提高了预算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央部门重大一级项目的清理提供了支持。
(三)组织完成科技类重点专项概算评估。对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进行概算评估,涉及资金638.74亿元;完成民口科技重大专项分阶段概算评估任务,涉及资金255.21亿元。通过评审,有效促进项目单位聚焦科研目标、细化研究内容,评审结论已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概算确定和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
(四)开展其他专项评审业务。开展事业单位编制内新增人员的预算支出审核工作,为相关单位新增人员支出预算核定提供了支撑。完成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营亏损补贴专项核查工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绩效评价注重质量,评价结论运用进一步落实
(一)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2018年,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共涉及资金1646.50亿元。其中,完成中央本级和转移支付项目绩效评价,涉及资金994.94亿元;组织开展3项政府性基金绩效评价,涉及资金645.83亿元;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涉及资金5.73亿元;完成2项产业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和1项国企工作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评价,对政策目标不聚焦、政策设计不科学、实施方案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建议,为财政部内相关司局安排预算、调整和改进相关政策、优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完成中央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和储备政策绩效评价。在2017年工作基础上,完成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17个中央财政经济建设支出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943.14亿元,完成粮食、原油、天然气等6项储备政策绩效评价。评价结论得到较高认可,为财政部内相关司局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撑,同时,一些被评价单位还采纳项目组建议及时修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
(三)开展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结合绩效评价业务实践,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价报告问题诊断与质量提升》《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同时,全年共有10个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上报全国人大作为参阅资料。
三、推动构建科学支出标准体系
(一)制定通用项目支出标准。推动重大公益性演出项目支出标准发布试行,完善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支出标准,研制信息化系统运维、资格考试考务费项目支出标准。
(二)探索评审中央部门专用标准。对原文化部起草的《国家图书馆主要采编阅览设备资产配置标准(试行)》开展评审,根据评审结论修改完善的相关标准已发布试行。
(三)加强推广应用和上下联动。促进支出标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推动标准互用。完善联络机制,组织召开
国家财政工作概况
研讨会,全面收集整理地方标准资料。
四、加强评审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业务工作效能
(一)制定修订管理办法,促进业务规范开展。制定印发《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业务操作规范》《财政支出项目预算评审操作规程(试行)》《重点绩效评价操作规程(试行)》《重大项目评估操作规程(试行)》《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协作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等6项业务流程规范,初步建立了评审评价业务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协作机构人员参与财政评审业务“六不准”》和《协作机构开展财政评审业务廉洁自律承诺书》,进一步强化对协作机构的规范管理。
(二)开展评审业务培训,持续提升业务能力。组织举办6期评审业务集中培训班,培训人员近700人次,培训对象包括预算评审中心全体干部、地方评审机构以及参与预算评审中心评审评价协作机构的骨干人员。此外,还举办了2018年全国财政预算评审业务培训班、“2018英国政府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培训班。完成“财政预算评审人员‘应知应会’专业知识与教材体系设计”课题研究。
(三)注重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初步建成信息化工作平台,为评审业务领域实现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奠定基础。编印《2018年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手册》和《2018年度中央部门重大项目评估工作手册》。注重发挥专家内审会的专业独立作用,在评审评价方案和初评结论环节,起到了审核把关作用。
(四)打造评审评价工作队伍,充分运用各方人力资源。预算评审中心注重打磨内部业务梯队,除业务处全面组织开展评审评价业务工作外,综合管理处室也参与评审评价工作,着力培养、打磨、锻炼全员业务素质。积极借助外脑,注重用好各行业和多领域的专家,年使用专家达2000余人次,建立了7000余人的专家资源库。加强对50余家协作机构的引领,按照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案开展评审评价,有效引领提升了相关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五)加强协作与指导,助推全国评审系统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组织编印《全国财政评审工作典型案例汇编(2016—2018年)》;针对典型项目和各地工作经验编印14期《财政预算评审动态》;吸纳部分省(市)财政厅(局)评审中心参与到绩效评价、支出标准研制等工作中,全年共有10个省(市)级评审机构参与到评审评价工作中,13个省(市)级评审机构参与到支出标准研制和课题研究工作中。
五、全国财政评审事业持续发展壮大
2018年,全国财政评审事业夯实发展、稳中有变。从统计情况看,全国财政评审机构业务总量稳中有增,绩效评价业务规模明显扩大,各级财政评审机构业务侧重呈现不同。全年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评审资金总额达78233亿元,同比增长4.65%。
全国财政评审业务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预算评审业务稳中有增。2018年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预算(含
概算)评审资金额48833.18亿元,较上年增加2771.15亿元,同比增长6.02%,占总业务量比重达62.42%,预算评审业务量和涉及资金额继续稳居各业务类型首位。二是绩效评价业务量增长显著。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开展绩效评价业务,涉及财政资金11551.94亿元,同比增长83.14%,占总业务量的14.77%,其中省级财政评审机构资金额达8487.10亿元。三是工程结决算业务量基本维持稳定。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工程结决算审核资金额总计为9269.93亿元,占总业务量的11.85%。调减额为923.65亿元,平均审减率11.24%。四是其他评审业务种类及规模均有增加。2018年开展的其他评审业务主要包括招标控制价复审、全过程跟踪评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评审、外债和涉农资金整合评审、政策评估和绩效目标审核等,涉及资金额合计3902亿元,同比增长68.35%,占总业务量的4.99%。五是财政评审队伍持续壮大。截至年底,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2340家,增加了50家,同比增长2.18%,主要为县级财政评审机构;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人员编制数达15912人,同比增长1.82%;全国财政评审机构储备的行业技术专家近2万余人。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供稿,胡诚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