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厅局长论坛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高翔:积极构建“大财政、大预算、大绩效”格局

时间:2023-01-13
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翔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积极构建“大财政、大预算、大绩效”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翔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启动实施了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深入贯彻中央、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系列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坚持落实上级部署和结合成都实际相统一、完善体制机制和深化改革创新相统一、宏观顶层设计和微观实践操作相统一,创新实施富有成都特色的“全领域、全方位、全系统”预算绩效改革路径,着力构建“大财政、大预算、大绩效”深度融合管理格局,形成了层次清晰、要素完备、功能明确的制度框架,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益和放大效应,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充分发挥,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成效逐渐凸显。



统筹把握三个层次关系,推动预算绩效深度融合成效初显


(一)“全领域”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增强财政支撑大事要事保障能力,构建“大财政”格局


一是财政统筹能级全面提高。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四本预算的统筹管理、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上级补助和本级财力、自身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券协同作用,五年累计落实减税降费总额超2700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上1700亿元台阶、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个,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2/3以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支出大幅增加,集中财力办大事制度优势充分显现。


二是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调整市区两级税收收入和土地收入为主要路径,强化市级财政支撑全域发展统筹能力,持续推进市与县(市、区)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202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到80.6%,研究出台企业迁移、总部迁入、合作共建、协作招引等系列跨区域财税利益分享办法,促进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一体化竞相发展。


三是财政投入方式持续创新。五年争取并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678.2亿元,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基金体系,设立规模为40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组建中西部首家市级融资再担保公司,财政出资设立“资金池”支持创新“壮大贷”“农贷通”“蓉易贷”“蓉采贷”等政策金融工具,截至2022年底全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共计59个,总投资2755.2亿元,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不断强化。


(二)“全方位”推进预算制度改革,促进预算管理更加精准有效可持续,构建“大预算”格局


一是“能进能出、有增有减”预算分配机制基本形成。紧扣中心工作谋划财力分配和预算格局,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连续多年下降。大力推行零基预算改革,五年累计清理预算项目1.38万个、收回预算资金99.5亿元、调整优化专项资金43项,确保财政资金向补齐财政收支缺口和保障重大战略任务精准聚焦。


二是“标准科学、规范透明”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体系,以规范课题经费管理、出台机关办公用房租金标准等为突破口探索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以预算项目为抓手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积极打通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链条,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和绩效信息公开,财政透明度在多项城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名中名列前茅。


三是“刚性约束、动态修正”预算控制方式不断改进。坚持依法理财,严格预算程序,完善预算追加和调整审批管理机制,建立一年2次预算执行中期评估调整机制。制定出台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建立预算执行分析、考评、通报和问责机制,从严从紧控制预算项目结转,财政支出进度逐年提高到95%左右。


(三)“全系统”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动绩效理念方法实质融入预算,构建“大绩效”格局


一是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基本建成。建立“部门自评估+财政重点评估”相结合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构建资金执行和绩效目标的双维度跟踪监控机制,创新部门自评、财政重点评价、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多层次绩效评价机制,基本建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响应”的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


二是预算绩效管理范围不断拓展。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管理范围从单一的部门项目绩效管理,拓展到财政政策、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已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预算绩效专家库,探索形成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2.1万个,创新应用“五维评审法”,五年累计编审绩效目标10843个。


三是预算绩效责任约束持续强化。健全绩效管理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推进绩效结果的深度广泛应用。五年累计财政重点评估项目74个,累计监控项目1.46万个,调减项目预算34.9亿元,财政重点评价规模累计达1217.2亿元,实施市区两级绩效管理考核,建立预算绩效管理跟踪问效“两书一函”制度,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改革方向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聚焦财政可持续发展和高效配置财政资源,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预算管理新路径,加快构建集中统筹、系统规范、运行高效的预算管理新格局,确保以最优化的财政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政府综合绩效,进一步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坚持四项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财政预算的政治属性和政策导向,强化对中央、省、市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坚持绩效导向,提升治理效能,树立政府综合绩效理念,注重用财理财效益,推动预算绩效深度融合,关注行政绩效和资金绩效有机融合,实现财政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高度统一。坚持目标引领,深化改革创新,按照建立现代财税体制要求,改革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统筹配置、突出科学规范,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坚持预算法定,强化底线思维,明确部门和县(市、区)主体责任,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更加注重强化约束,着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增强预算的权威性和可持续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是厘清目标任务。紧扣实现政府综合绩效最大化,健全大事要事全力保障、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绩效理念深度应用三项机制,推动形成“集中统筹、系统规范、运行高效”的预算绩效深度融合格局。以全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为核心抓手,完善财政资金资产资源和政策系统集成的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大财政、大统筹、大保障”资源配置格局。以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为关键支撑,建立统一规范、系统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推动形成“一盘棋、一本账、一体化”预算管理格局。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重要保障,构建形成源头融合、闭环运行、环环相扣的预算绩效管理链条,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结果应用格局。


真抓实干,进一步推动预算绩效深度融合改革走深走实


一是全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在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及时足额组织收入征管。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规划、重点项目的保障力度。提高转移支付预算指向性和精准性,推动本级财力和上级资金统筹安排,实现上下级转移支付预算紧密衔接。构建“专项资金目录+重大事项保障清单”预算编制模式,打破部门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定期核查清理,及时收回部门沉淀资金和财政专户存量资金。对于到期的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支出政策,经评估后分类予以延续执行、调整或取消。深化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为重点的财源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加大投入。探索构建基于政策目标、企业类型、项目特性、资金效益的财政支持多元适配机制。加快推进财政奖补资金的统筹使用,避免奖补资金“碎片化”。


二是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预算管理全流程整合优化。推进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对预算编制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将项目作为部门(单位)预算管理基本单元,构建“职能职责—活动—任务”项目管理框架。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和滚动管理机制,储备项目按照轻重缓急、项目成熟度等排序,突出保障重点。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完整、清晰、可追踪、可回溯的项目管理链条。完善预算执行中期评估机制,及时合理动态修正公共财政资源配置,集中财力保障中央和省、市新定重大决策项目。


三是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机制,实现从绩效管理到绩效预算的跨越。推动各预算单位系统谋划整体支出绩效,使部门预算绩效能够全面反映其围绕中心工作谋事、干事、成事情况,实施部门整体绩效事前评估、事后评价与部门预算总额“双挂钩”。深化预算绩效全过程管控,全面提升绩效评估质量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有效防控财政资源配置低效无效。全面开展预算执行、绩效目标和成本运行多重监控,实行“红、黄、绿”分级预警,推动“四本预算”绩效评价全覆盖,形成项目、政策、部门整体、政府预算全方位绩效评价格局。健全预算绩效激励约束机制,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一律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夯实绩效管理基础支撑体系,完善共性绩效指标框架和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智力支持,规范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小莉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