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中国财政》2022年09期封面故事:广西:坚定不移打好碧水保卫战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李烝 特约通讯员 蒋沅江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9期 2022/05/13


2555.jpg

封面摄影   王卫东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流域综合整治,加强黑臭水体长效治理,保障饮用水源水安全,切实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取得了明显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胡帆介绍说,自治区财政以改善水质为核心,不断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强化财力保障。一方面统筹资金突出保障重点,支持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南流江和钦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项目实施。另一方面集中财力解决关键问题,如进一步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等。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九洲江流域、漓江流域、右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力争让八桂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广西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生态答卷”,广西水环境质量在全国领跑: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十强”中,广西占据了“半壁江山”,全区11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有112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7.3%。


图片

右江。覃蔚峰  摄


改善水环境
图片
图片


南宁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百里邕江穿城而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城”。早在2017年,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便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标杆,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这里绿植、红花组成层层“梯田”,木制步道、水车凉亭相映成趣,潺潺清泉鱼翔浅底……这里也成为南宁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一个缩影。


图片

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标杆。陆辉  摄


不只是那考河,南宁邕江、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南宁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宁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举全市之力组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所需资金,南宁市多渠道融资,除中央财政补助外,专门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计划,累计安排专项配套资金1.15亿元,并采用PPP模式及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等,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市财政还每年安排500万元对社会投资的新建、扩建、改建海绵化项目给予奖励。该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南宁市海绵试点区共计完成海绵项目322项,建设面积54.6平方公里,共完成投资107.52亿元,通过系统整治,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南宁市在做好“水”文章上不断取得新成效:继2017年10月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后,2019年3月,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以全国前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为全国提供了“南宁经验”。


无独有偶,北海市也积极探索采用PPP模式助推冯家江流域旧貌,让昔日的“纳污河”华丽转身成为一座贯穿城市的湿地公园。

图片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冯家江可谓是一条维系着北海市自然地理格局的灵动纽带,其入海口的东侧是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西侧则是“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堪称北海市的“中央绿肺”。如此重要的河流,却曾一度污染严重。曾经的冯家江68.5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就有2000亩虾塘、24个养殖场和363个雨污直排口,每天约有4.5万吨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冯家江,是其环境可承受总量的2.6倍。2018年,北海市正式启动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2019年,北海“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获得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批复,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73亿元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其中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成为子项目之一。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北海市引入有经验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冯家江流域综合治理,采用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的PPP模式,全面治污清淤,并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在冯家江流域敷设30公里的截污管线,将污水和初期雨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之后进入再生水厂继续处理,回输到上游,经过水库、河道及周边实地坑塘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层层过滤、深度净化,冯家江流域水体可达到或优于准四类地表水的标准。如今,这里水清岸绿、白鹭翩跹,已成为市民及游客青睐的休闲场所。


做好水文章
图片
图片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曾背负“酸雨之都”的沉重包袱。今年3月,柳州市2021年水质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榜首的消息,让柳州再次成为焦点。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柳江。多年来,柳州市不断寻求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完美契合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抓源头防治、抓水污染防治,实现了从“酸雨之都”到全国“水质冠军”的蝶变。


图片

柳江。朱慧  摄


为抓源头防治,柳州市建立起水环境大数据精准监测溯源系统,对流域水质进行精准监测溯源和预警预报,同时做好各类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率、市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实现“百分之百覆盖”。全市将“建、维”相结合,整个“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资金830万元用于地下备用水源日常维护工作,仅2021年就争取中央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2421万元,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在财政的支持下,还建立了“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指导机制和“河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2017—2021年共安排市本级财政资金1961万元,通过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执法整治等措施,切实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如果说柳江是柳州的名片,那么漓江就是桂林的山水之魂。然而,漓江也曾饱受两岸生活污水直排造成的困扰。为保障“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对漓江实行了全流域保护、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大力推进“净水、补水、壅水、引水”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漓江水质、全力确保漓江水量。桂林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实施漓江流域污水治理工程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通过对漓江流域水质的有效整治,使漓江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2类水质标准;投入资金60余亿元实施生态补水调度工程,在已有青狮潭水库、思安江水库的基础上建成斧子口、小溶江、川江3座水库,充分发挥“水库调节”“自然补充”联合配置水资源作用,保障了漓江生态用水;投入资金1.3亿元在漓江城市段下游实施壅水科学试验,解决漓江城市段季节性枯水期生态景观问题,实现了城市段碧波荡漾、山水相映的桂林美景……统计显示,近十年时间,桂林市共计投入财政资金150.01亿元用于漓江流域的保护和治理,集中财力助力漓江“激浊扬清”,擦亮了漓江这块“金色招牌”。


图片

漓江流域生态持续向好。练其芳  摄

“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提出的新发展阶段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胡帆说。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