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伴随着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出现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投资回报率明显下滑。在面临实体企业实业经济下滑而金融产品具有短期超额利润的情况下,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倾向于投资金融产品,致使实体企业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实向虚”现象。
2008年以来结构性减税政策成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2年,在上海分行业进行“营改增”试点工作;2015年,提高小微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并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等;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以及阶段性降低社保公积金费率等税费政策;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这些减税降费政策能否切实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呢?减税降费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会受到内部控制等环境的影响吗?为此,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1)减税降费政策能否切实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呢?(2)减税降费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会受到内部控制等环境的影响吗?(3)减税降费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产生作用的路径是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减税降费能够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越能够强化减税降费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减税降费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投资效率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
第一,政府实施减税降费对于抑制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倾向,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的、有效的。
第二,实体企业应当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切实把国家从减税降费政策获得的实惠用到实业中去,专注主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政府在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如何能更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从而激发实体企业实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