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是人们追寻真理、发现事实、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学术研究的使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把服务社会实践而获得的知识用于造福社会实践。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应从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抒民本情怀,发时代强音,直面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应坚守科学的原理和规则,不断推陈出新;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按照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规则和逻辑,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科学的总结、提炼、推论,进而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这是学术研究者应有的家国情怀,也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责任担当。我从事审计学术研究已有40多年,可以说伴随着我国审计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回顾和总结我的学术研究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十年磨剑展锋芒的探索阶段。坦白而言,在本科学习期间和留校任教初期,我虽然撰写并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但对学术研究并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现在看来,说不上有什么创新和独特见解。直到1985年我被选送至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修审计硕士学位课程,在杨时展、边恭甫、郭道扬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审计的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和历史发展,并跟随裘宗舜教授从事审计学的专门研究,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更耳濡目染养成了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自此,我逐渐认识到从事学术研究,要围绕审计领域持续开展研究,按照审计研究方向撰写学术论文,要成为审计领域的专家,形成具有一定见解的学术思想。后来作为青年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全国审计专门化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讨论和实践,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了江西省审计厅的一些审计项目,主讲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审计理论等课程,并对审计实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建议,发表审计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这些系统历练也使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审计学副教授,学术研究逐渐聚焦审计研究。
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深入阶段。1992年9月,我开始师从中国人民大学阎金锷教授攻读审计学博士学位。在阎教授的悉心培育和支持下,读博期间我取得了一系列审计学术研究成果,从此更坚定了走审计学术研究之路。后来无论是在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审计学》教材编写中采用理论论述、实践介绍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创新审计学教材的体系设计,还是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成员负责起草独立审计准则并承担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工作,我始终秉持着从事审计学术研究服务审计实践的理念,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审计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践行着自己从事审计学术研究的使命与担当。1995年在担任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并于两年后担任副校长走上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双肩挑”的道路后,我仍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教师。为了不和行政事务冲突,我习惯把科研、审阅论文等需要大段时间集中精力完成的任务,从日常工作时间延伸到晚上、周末来完成。
1999年3月,我到北京从事国家会计学院(后改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筹建工作后,与审计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有了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承担并完成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大数据、云计算在审计中的应用”“数据导向审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开始走上了为全国性专业审计机关和团体提供政策制定的决策咨询之路。
后来在受邀担任湘财证券有限公司的监事会主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和重大资产重组审核委员、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期间,我开始接触和了解公司治理的实践,并将公司治理与内外部审计实务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广泛接触上市公司的审计实务问题,了解和研究审计理论和政策前沿问题,这为提升审计理论研究高度提供了条件。2003年起,我又陆续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主任,开始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和领导上市公司的审计实践。
2009年我担任审计署国家审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审计准则调研和制定工作,以及审计署法规制度制定和修改咨询工作,为深入研究政府审计理论和实践打下了基础。在此后的审计学术研究中,我提出了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审计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政府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依据和路径”“数据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和实现路径”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观点和见解。
三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致用阶段。从2018年至今,我先后担任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挥自身专业所长为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建言献策,为着力推动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所提出的审计相关提案主要包括:《关于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体系的提案》《关于国有企业建立总审计制度的提案》《关于将审计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的提案》《关于在上市公司实施联网审计的提案》《关于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强制轮换制度的提案》《关于改革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案》《关于改进和完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的提案》。
回首从事审计学术研究的40多年,我有身心疲惫之时,也有遭遇挫折之时,但“躺平”永远不是我的选择,学术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我经常鼓励自己:既然选择了从事审计学术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不能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我保持从事审计学术研究的动力是通过参加审计学术会议和审计工作调研获取审计学术研究信息,拓展审计学术研究思路,深入了解审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持续的、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和责任使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消除孤独、抵挡诱惑最有力的武器;责任使命是持续激活我审计学术研究的根本动力。也正由于此,我有幸参与了审计领域的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研究,深度体验了学术研究过程,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是从事审计学术研究要有经世济民的“大气”。审计学术研究者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要将审计学术研究与审计实际工作相结合,准确把握审计行业发展大趋势,构建中国审计知识体系;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敏锐度发现审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促进审计事业改革发展。
二是从事审计学术研究要有循规蹈矩的“正气”。审计学术研究者应坚持科学的研究作风,树立端正的学风和文风,对待审计学术研究应有敬畏之心,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脚踏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获取真实数据并分析利用数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深入审计一线、接触基层审计人员,广泛了解和学习国内外相关知识和经验,深入研究党和国家关于审计的相关政策,客观公正地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和结果,推进审计学术研究的繁荣。
三是从事审计学术研究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事审计学术研究,既不能邯郸学步,也不能故步自封。审计学术研究者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和建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敢于直面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开拓性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举措,改革和完善现行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效提升。
四是从事审计学术研究要有埋头苦干的“傻气”。审计学术研究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专注研究,不计得失。
五是从事审计学术研究要有触类旁通的“灵气”。审计学术研究者应有较高远的学术眼光,善于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勤于思考、敏于探索创新;要通过读书、调查研究、学术交流、名师指点,提高自己的学术悟性和观察力;要走触类旁通的研究之路,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推动审计学术研究创新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