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能否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摘要:本文基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准自然实验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探究文明城市创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 :(1)文明城市创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2)文明城市创建通过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激发企业创新意愿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3)异质性分析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劳动密集度较低、不具有银企关联以及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更为显著。本文基于微观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验证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治理效应,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全国文明城市;劳动收入份额;员工素质;融资成本;创新;共同富裕
引用本文请复制此条目:文雯,唐樱绮,孙亚婕,牛煜皓. 文明城市创建能否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 财务研究,2024,(2):91-103.
文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在《南开管理评论》《会计研究》《财贸经济》《管理科学》、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Accounting Horizon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唐樱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孙亚婕,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已在《金融评论》《证券市场导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牛煜皓,通讯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已在《会计研究》《管理评论》《审计研究》《中国软科学》、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点击可看大图)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保证经济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的直接方式和有效抓手。收入分配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探究劳动收入份额的驱动因素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及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构建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文明委”)自2003年起下发文件明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申报和评选范围,并于2005年公布首届全国文明城市,截至2020年底,共进行了六届文明城市评选。全国文明城市含金量高,创建难度大,竞争程度也非常激烈(乔俊峰和黄智琛,2020)。现有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改善城市环境污染(逯进等,2020 ;徐换歌,2020)、促进经济增长(乔俊峰和黄智琛,2020)和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朱金鹤等,2021)等方面。少数文献关注到文明城市创建在企业微观层面的实施效果,例如提升企业绩效(吴海民等,2015)、推动绿色创新(蔡海静等,2023)、促进社会责任承担(王雅莉等,2022)。那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能否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如果能,其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有文献对此作出回答。
基于此,本文选取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全国文明城市分批次评选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文明城市创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表明,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员工素质的提升、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企业创新意愿的激发是文明城市创建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渠道 ;异质性分析发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在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企业、不具有银企关联的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突出。
本文研究可能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延伸到收入分配层面。现有关于该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并未涉及收入分配领域,本文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探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有益补充。第二,拓展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驱动因素领域的研究。现有关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资本市场方面。“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本文的研究从城市发展综合政策的视角揭示了城市建设水平对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的优化作用。第三,探究了文明城市创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路径,从人力资源素质、融资成本和企业创新意愿进行分析,深化了对于文明城市评选政策效果的理解,为以文明城市评选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启示。
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治理范式,对推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文明城市创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并且,文明城市创建通过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激发企业创新意愿的路径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异质性分析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劳动密集度较低、不具有银企关联以及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更为显著。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第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严格评选标准和动态管理制度,倒逼城市在评选过程中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拉动经济发展,应鼓励城市积极参与评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第二,本文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提升员工素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激发企业创新意愿是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途径。因此,可以考虑扩大科教投入和人文素质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所占比重,加大对文明城市评选标准中创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信用环境的关注。第三,鉴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地方政府应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并留住高技能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020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3TD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3JJ014);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