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谢志华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谢志华 沈彦波:新技术与会计职能的拓展

作者: 谢志华 |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彦波 |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授薪合伙人
来源:《财务与会计》2022年第16期 2022/08/24

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会计基本职能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马克思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的职能,而我国的会计界则更加通俗地表述了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会计界又在讨论一个曾经不断争鸣的问题,就是会计因新技术出现其职能是否会发生变化。有人认为会计的职能,更确切地说是基本职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能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之所以产生这种分歧,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会计这两个职能概念的文字表达和内涵外延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会计职能不变是就两个职能概念的文字表达而言的;但从形式逻辑的视角看,任何概念的内涵外延都会随着人们对相应事物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改变。融合这两个方面得到的结论是会计界关于会计职能的不同认识并非对立,而是各自考虑的角度不同。一方面从文字表达而言,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或核算和监督,以下都用反映和控制)并未变化,都认为会计是反映和控制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一种行为;另一方面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外延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会计环境(特别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以及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和范围都在不断变化。


一、新技术与会计职能内涵的丰富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这种本质属性就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从而是特有的、唯一的。目前,对会计反映和控制职能的内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信息,以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一种功能;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按照设定的要求和标准,通过会计反映过程及其所提供的业务活动信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检查、督促和纠偏的一种功能。不难看出,会计反映和控制职能的内涵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就成为了会计职能的本质属性。伴随新技术的出现,这一属性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结果向过程扩展

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是用来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反映和控制的重心是一定时期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价值结果,以这一结果信息可以对企事业行政单位及其负责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实际上,会计反映和控制着眼于结果,不仅表现在整个企事业行政单位一定时期业务活动结果上,而且就每一项业务活动而言,也是以结果作为反映和控制的内容的。会计既不能对企事业行政单位整个业务活动过程进行全程反映和控制,也不能对每一项业务活动进行全程反映和控制。从信息需求主体的需要而言,更需要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如果过程的反映和控制就能必然实现结果,结果的反映和控制也就不再重要。但是,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全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也就是缺乏能够对企事业行政单位整个业务活动、每一项业务活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视的技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以下简称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的出现,出现了全程跟踪和监视的技术,进行过程反映和控制就可以得以实现。就物流过程而言,由于物联网及其传感器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成为可能;由于互联网及电子发票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对商流或者发票各环节和各要素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成为可能;由于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形成的电子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虚拟货币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对资金运动所经过的环节以及每个环节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成为可能。

所以,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就不仅仅是业务活动的结果,而是由此拓展至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新技术的运用就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连续性得以真正实现。

(二)由财务向业务扩展

现代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货币计量,所以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主要着眼于价值结果方面。在会计界,对这一特征的认知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价值计量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而非财务的业务信息在会计中并没有得到反映,相应的会计控制也存在缺陷。实际上,会计主要反映价值或者财务信息,而非业务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业财信息不融合。其实财务信息是结果信息,而业务信息是原因信息,这就意味着现实的会计的反映和控制着重于价值结果,而对于形成这一结果的业务原因涉猎很少。会计之所以必要就是要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但现实的情形是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以业务活动结果的业务凭证为初始点,而后按照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账户和标准的会计流程,通过会计核算最终形成会计报表。这一会计核算过程所反映和控制的是核算场景,并不是业务场景。原因很简单,作为业务活动结果的业务凭证并未披露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以及各种要素伴随业务活动过程所经过的环节以及每个环节所进行的作业,这正是会计反映和控制不能实现业财融合、或者只对价值结果而不对业务原因进行反映和控制的根本所在,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全景信息并没有在会计中得以反映和控制。正如销售只是以销售业务的结果凭证为基础进入会计核算程序,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最终编制会计报表,销售业务从起始到结束的业务全过程没有在会计中得以反映和控制。但是,从信息需求主体的需要而言,更需要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反映和控制,不仅要反映和控制价值结果,更需要深入到业务原因上进行反映和控制。大智移云物区在会计中的运用,有可能使会计对业务活动进行全景反映和控制。通过互联网和云存储技术等可以反映和控制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各种业务活动;通过物联网、虚拟现实和传感技术等可以对整个业务活动全过程进行写真,从而再现实体业务;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由价值结果进行全程逆向追索至最终业务原因,并对各类业务之间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及其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业务对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路径和效率。

所以,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核算场景,而是拓展至业务场景,新技术的运用就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全面性(全景性)得以真正实现。

(三)由过去向未来扩展

现在会计反映和控制的都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过去业已发生的业务活动,特别是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报告受托责任,必然关注的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过去业务活动的结果是否能够履行受托责任的目标。管理会计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会计不仅反映和控制过去,更是开启了反映和控制未来的进程。但是现行的管理会计过多强调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而不是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未来变动趋势及其变动原因,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对未来的反映和控制更多关注计算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形成结果的原因,更多关注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使用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业务活动,更多关注方法和工具的运算而不是方法和工具使用所赖以存在的数据基础。实际上,从信息需求主体的需要而言,其更加关注未来信息。就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他们的出资都是指向未来的,无论是投资报酬的取得,还是债务的还本付息,都取决于未来业务活动的状况;就经营管理者而言,他们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发现和规避以及消除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说管理的本质就是风险发现和控制的过程,如果不存在风险也就不需要管理。而风险实际上是各种事物在未来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所以管理也是指向未来的。但现实是由于难以全面、完整、连续、及时地获得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未来发展变化的相关信息,就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局面可以得到很大的改观。一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数据,形成与此相关的数据库、云平台,对业务活动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所有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解构、重组和聚类,研究发现业务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业务活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业务活动与业务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相关新技术,发现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实施先导性干预或规避。

所以,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和现在的业务活动,而是拓展至业务活动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及其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新技术的运用就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全周期性得以真正实现。

(四)由事后向事前扩展

现在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一般都是在业务活动发生之后进行的,具有事后反映和控制的特征。会计不仅根据已经完成的业务活动所形成的业务凭证进行事后核算,而且对业务活动的控制也是根据这些业务凭证所记录的业务事实进行合规合法性和有效性控制。从信息需求主体的需要而言,为了未雨绸缪和防范于未然,更需要会计进行事前反映和控制,也就是要提供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事前信息,并对业务活动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事前控制,这就要求事前进行不同方案的选择、可行性研究以及绩效评价,会计既要为此提供相关的信息,也要通过会计控制最终使得方案合规合法、可行有效,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尽管管理会计已经在这方面显现了初步作用,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事前信息获取的不完整、不全面、不深入、不精细、不及时、不准确,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功能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对企事业行政单位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之前存在的各种相关迹象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捕捉,从而为各项业务活动可行性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实际上,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一切业务活动都必须进行事前预算,长则年度预算、短则小时预算,大则企业预算、小则部门或者岗位预算,总则所有业务活动预算、细则作业预算。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在各个层面由事后转向事前,为此会计必须要提供相关的前置信息;在业务活动进行的全过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之前,既要根据上一个时间节点业务活动的结果提供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反馈信息,又要结合本时间节点上持续进行的业务活动提供业已出现的种种迹象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持续进行的业务活动进行事前管控。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既能迅速捕捉各种迹象信息,又能对这些信息的可信性、有效性进行智能分析,还能通过整个信息体系的作用防控业务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所以,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而是要进一步前置到事前,既要提供企事业行政单位有关业务活动的事前信息,又要对这些业务活动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事前控制,新技术的运用就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在时序上的完整性得以真正实现。

(五)由滞后向实时扩展

现在会计的反映和控制主要是事后进行的,这里的事后可以指一定期间的事后,也是指企事业行政单位一项业务活动完成后,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滞后的反映和控制有可能时过境迁,导致其作用大大下降。所以,如何实时提供因业务活动发生而形成的信息,以及伴随业务活动的发生实时进行控制,就成为了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内在愿望。理论上说,对业务活动实时取得信息并进行实时的控制,就是要使业务活动发生与会计反映和控制之间的时间差趋于零。在过去的技术背景下,会计很难做到实时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控制,但随着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的出现,这一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首先,传感技术、虚拟写真技术等的运用,可以迅速捕捉业务活动信息,使得各种原生信息具有客观性、全面性、持续性、场景性以及同步提供获取的特征;其次,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可以消除空间距离的阻隔和时间差异的障碍,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发生业务活动的信息可以进行迅速的传输,会计反映和控制也可以实时进行;再次,在传输的过程中这些信息能够被迅速地进行分析、解构、重组和聚类,以形成信息需求主体所需要的信息。只有新技术才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实时性得到保证。

所以,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就由滞后拓展至实时,新技术的运用就使得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实时性得以真正实现。

总之,在新技术背景下,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展,最终实现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连续性、全面性、全周期性、完整性和实时性。


二、新技术与会计职能外延的扩展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会计反映和控制的是业务活动,这是其内涵,而其外延一般是指企事业行政单位。所以,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的整合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会计对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也不仅局限于企事业行政单位,它既可以向宏观上拓宽,也可以向微观上细化。

(一)会计职能外延的宏观拓宽

传统上,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通常是指企事业行政单位,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企事业行政单位都是法人,分别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行政法人,是法律赋予法律人格的组织集合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二是法人独立地开展业务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三是法人所进行的业务活动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能够满足社会的特定需要,从而能够占有法人财产和获得相应收入、发生相应支出;四是法人的财产边界、收支边界能够被清晰地界定,从而在会计上能够进行独立的反映和控制。实际上,企事业行政单位作为独立行使特定社会职能、满足特定社会需要的主体,是社会中最为基本的组织单元,正因为这样会计反映和控制自然就以此为基本对象。尽管如此,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在符合业务活动(经济业务活动)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在宏观上不断拓宽。

历史地看,这种拓宽已经发生。最早的公司制企业都是规模较小的单一企业,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结构的日趋复杂,产生了集团公司诸如早期的托拉斯、康采恩等大型企业集团,到了今天,世界五百强企业富可敌国。这些公司由子公司、孙公司等多个层级组成,各个层级的公司数量巨大;公司经营范围广泛,地域分布辽阔,甚至遍布全世界;公司资产规模、销售规模庞大,利润水平较高。这样的集团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显然是由无数独立的法人实体分别进行的,每一个独立的公司都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一旦形成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作为业务活动的主体就必须要把所有所属公司的业务活动整合在一起,作为集团公司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由此就形成了合并会计。这无不说明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业务活动主体在向作为独立法人的公司之外进行扩展,问题仍然在于这种扩展是否就此终止。事实上,从社会对会计的需求而言,这并不意味着终结,只要技术上能够把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业务活动整合到更大的主体,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就会不断扩展。至少在以下方面可以扩展会计的主体:

1.以国家(地区)作为反映和控制的主体。现在的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主要是企事业行政单位和集团公司等微观主体,并没有将国家(地区)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国家(地区)的整个经济运行也称之为国民经济(地区经济)的运行状况,也需要得以充分反映和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地区经济)是以各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所协同、整合的整体。国民经济(地区经济)的反映和控制应当以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为基础,现实中就已经存在国民经济(地区经济)核算,这种核算过去主要是由统计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说,会计对一个国家(地区)的每一个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都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数据基础更加真实可靠、更加全面系统、更加持续实时。但至今会计并没有以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作为反映和控制的内容,根本的原因在于将分散的企事业行政单位的各种会计数据进行归集、储存、分析、加工和重构显然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客观上,国家(地区)为了管控经济运行,必须要全面、完整、连续、实时地反映和控制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这种反映和控制可以了解整个国家(地区)的全部资产、负债、投资的规模和结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具有这一特征),以及转移价值和新创价值的数额(国民总收入和纯收入),也可以发现和控制整个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2.分别以全部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现在的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已经扩展到了集团公司的层面,但并没有反映和控制一个国家(地区)所有企业的业务活动。显然,会计反映和控制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首先就应该将所有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分别作为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其全部业务活动,这样就必然形成基于反映和控制全部企业业务活动的企业会计;基于反映和控制全部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事业会计;基于反映和控制全部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行政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称政府会计)。在国家(地区)层面,对这三类主体的业务活动进行整体反映和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所有企业业务活动的整体反映和控制,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地区)的再生产领域全部资产、负债、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价值创造和盈利水平,也能发现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所有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整体反映和控制,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秩序维护中的预算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控制。

3.以不同产业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涉及规模和结构两个基本方面,而结构的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现在的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在扩展到集团公司层面时,在其内部也会按照不同产业或者行业的业务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控制。但这并没有扩展到国家(地区)的整个产业层面,所以会计对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的主体就可以扩展至整个产业(行业)。现在的国民经济运行,一方面要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另一方面更要实现两者的结构性均衡,而后者是经济运行中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所带来的经济运行风险就是结构失衡的风险。正由于这样,会计就有必要分别不同产业作为会计主体来反映和控制其业务活动。通过这种反映和控制不仅可以了解不同产业的资产、负债、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价值创造和盈利水平,而且可以发现整个经济运行中产业布局的结构性风险,并对这一风险进行跟踪干预以防患于未然。

4.以不同所有制(主要是国有经济)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国有经济要形成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此会计就有必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对其全部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现在的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已扩展到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层面并编制合并报表,但会计并没有把国有经济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进行反映和控制,并形成以整个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会计报告体系。站在国家层面,了解国有经济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无疑对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国有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通过会计反映和控制及时发现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化险为夷的解决方案,正是国家之亟需。历史上,我国也有过汇总会计报表,但它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形成的,更强调的是反映财务、成本计划的执行过程和成果。实际上,会计反映和控制都有其主体,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汇总,而是以主体的整体业务活动作为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所以就有了主体确认。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产权属性非常明确,这一点类似公司法人财产主体。在同一产权主体内部的业务都应该进行相互抵消,而对外的业务才构成为国有经济整体的业务。通过会计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反映和控制其经济活动,既可以了解国有经济资产、负债、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价值创造和盈利水平,也可以了解国有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成因并据以提出控制措施。

5.以供应链上的所有组织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分工与协作,一个产品或者服务是由无数个分工着的关联企业的协同才最终创造和实现其价值,这些关联企业的协作形成为供应链。简单地说,供应链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最终形成并提供给最终用户相关的所有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的网链结构。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无不与这种网链结构密切相关,而新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网链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链接和聚合基础。供应链上的所有组织,一方面通过协作创造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就是价值共生;另一方面由于各自在分工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要分享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价值,也就是价值共享。这就意味着会计必须把供应链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对其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现在的会计报表已经基于这种需要产生了共享增值表,但这是不够的,通过会计以供应链作为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整个链上的业务活动,既可以了解供应链上的资产、负债、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价值创造和利润水平,也可以分析和发现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风险、成因并进行防控。在供应链上的各相关组织对于实现的价值和利润的分享也要得到充分的披露和反映,并使各自的贡献与其分配实现均衡。

(二)会计职能外延的微观细化

如上所述,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主要是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事业行政单位,会计职能外延的宏观拓宽显然是指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以这些独立法人主体为基础向外延展,以至到宏观的国家层面;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也可以向这些独立法人内部细化,在传统上这种细化了的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属于分部会计的范畴。传统上,分部会计是与合并会计相对应的概念,分部意味着会计主体在独立法人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是一个独立法人内部的进一步细分;而合并则是在独立法人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是更多独立法人的集合。无论是细分还是集合,都离不开会计反映和控制业务活动这一内涵。会计职能的微观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法人内部的分部机构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有关这一分部主体在传统的管理会计中已经涉及,称之为责任会计。任何一个独立法人作为一个组织体,必须要将其所有的责权利科学合理地分配到组织内部的每一个分支机构上,也就是说每一个分支机构是一个承担责任、享有权力、拥有利益的主体;也需要将法人的全部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到组织内部的每一个分支机构上;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分支机构都要在独立法人的业务活动中履行一定的职能,从而发生相应的成本费用,甚至取得相应的收入。每一个分支机构的责权利、资源配置以及成本费用和收入边界越明确,每一个分支机构作为利益主体的利益就越清晰,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就越大。正因为这样,无论独立法人自身还是内部的分支机构,都有一种将分支机构作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反映和控制主体的内在愿望,这正是责任会计产生的一种内在基础。以内部分支机构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怎样厘清法人与分支机构之间,分支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责权利、资源配置以及成本费用和收入的边界。

2.以法人内部自组织主体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当今组织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权变,它要求任何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相继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随机应变地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而传统组织的科层结构和部门职能结构造成了组织结构的固化和运行机制的僵化,组织的自适应力差、运行效率低下。正因为这样,任何组织都应该具有自适应性,一是要求按照服务对象需要的变化,实时调整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二是组织中的每个单元以至每个成员也必须响应服务对象需要的变化,实时调整自身行为。其结果就形成了权变的组织结构,它与固化的科层式和职能式组织结构相对应。从业务活动的视角看,权变的组织架构要求内部的分支机构不是固化的,而是自适应的,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而及时设立和实时调整;分支机构要根据服务对象需要的变化形成和改变自身的业务;分支机构通过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聚合资源、提供服务、发生成本、形成收入和取得盈利。从这个意义出发,这种分支机构具有了模拟法人的特征,可以和法人一样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见,这样一种独立法人的内部分支机构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是通过组织本身的设立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变,使其责权利、资源配置以及成本费用和收入的边界得以明确界定,这就使得分支机构自身具备了会计主体的基本特征。

3.以法人内部的岗位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应该说独立法人内部的最小组织单元就是岗位,岗位是独立组织要求个体完成有关责任、赋予相应权利、享有自身利益的集合。所以,企事业行政单位内部设立的任何岗位都要对业务活动的履行承担相应的职责。企事业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是以其内部各个岗位所进行的业务活动为基础的,会计对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必然会涉及到各个岗位的业务活动。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是否建立在岗位业务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如何能够以岗位作为会计主体,既反映和控制其业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要反映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占用的资源及其耗用、所形成的收入及其相应的成本费用以及最终的盈利。这样岗位就具有了某种类似于个体经营者的特征,但前提仍然是如何清晰地界定法人和分支机构与岗位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责权利、资源配置以及成本费用和收入的边界。

不难看出,会计职能外延的宏观拓宽和微观细化并不是有没有需求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的问题。在会计反映和控制的主体的历史演变中,一直在循着宏观拓宽和微观细化的路径在发展,这无不与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关。从宏观拓宽角度而言,如何把各个法人主体分散的业务信息进行汇集、把交叉重复的信息进行互抵,如何将汇集的海量业务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加工、重构,最终形成一个以拓宽的会计主体的全部业务活动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离开了新技术是不可想象的。从微观细化角度而言,如何把每个法人主体的全部业务活动分拆分解至每个分部主体,并以每个分部主体为基础将相应的责权利、资源配置以及成本费用和收入的边界予以清晰的界定,最终形成一个以细化的会计主体各自业务活动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离开了新技术也是不可想象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不仅能够打破空间距离的阻隔和时间差异的障碍,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法人主体的业务信息进行汇集、分析、加工、重构,通过信息溯源实现重复信息的互抵;还能够通过对法人主体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完整、连续、实时的反映和控制,特别是通过由果到因的业财融合体系,追索至每一个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各项作业,再由各项作业落实到相应的分部主体。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