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聚焦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陈书平:忠诚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财政高质量发展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
2023-03-23
忠诚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财政高质量发展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书平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四川财政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力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财政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形势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始终找准财政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四川财政部门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研究判断,聚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立足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定位,鲜明提出了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目标”。
财政支撑更加有力。收支规模稳步壮大,力争未来5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再上两个千亿元台阶,2027年超过6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加800亿元,2027年达到1.6万亿元。支出结构持续优化,推动促发展支出占比持续提升、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保运转支出占比合理下降。财力分布更趋合理,市县可调控财力空间大体均衡,区域间财力差异进一步缩小。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人均支出与全国差距不断缩小,重点民生事项保障标准在全国加快升位。
财政绩效更加凸显。统筹调控能力持续增强,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政策协同持续加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动态平衡水平持续提升,平滑短期波动,统筹中长期安排。注重跨周期协调,实现保运转、惠民生、促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预算绩效管理持续深化,评估评审深入扎实,过程管控全面加力,绩效评价质量提升,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引导效应充分显现。
财政运行更加稳健。确保刚性支出到位,分清轻重缓急,严格保障序列,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保证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整体能平衡。确保库款保障平稳,资金调度科学精准,运行监控持续深化,支付管理安全高效,库款保障水平处于合理区间。确保债务按期偿付,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隐性债务分年化解、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支出责任等偿付事项按约履行,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债务风险保持总体可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要求我们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深程度推动财政改革发展,谋求财政治理综合效能最大化。四川财政部门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统筹资源、资金、政策、监管四个关键要素,提出推动全省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四个抓手”。
强化资源配置。尽最大可能把资源用到最急需、最重要、最有效的地方,确保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切实履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创新制度机制,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社会投资。明确省级与市县的权责,全面梳理评估现行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关系,按照“增量改革为主、适度调整存量”原则,动态调整完善省与市县支出责任划分,促进省与市县财政关系更加科学合理。把握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政策协同,注重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同向发力,发挥综合效能。
强化资金整合。整合财政资金是有效应对紧平衡状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有效路径。统筹“四本预算”,推进“四本预算”统编、统批、统管,应当由政府统筹使用的政府性基金项目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建立国有企业特别利润上缴长效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统筹长期短期,加强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衔接,研究制定平滑风险峰值、缓释财政风险政策举措,统筹用好政府债务空间。统筹存量增量,坚持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强化存量资金支出结构调整与年度新增预算安排挂钩,加大财政资金与非财政拨款资金统筹使用;围绕重大政策目标,跨部门、跨领域整合资金,实现“各炒一盘菜、共坐一桌席”。
强化政策集成。着力构建总体布局优化、衔接渠道畅通、相互支撑有力的政策体系,打出政策“组合拳”。精准政策分类,按照刚性和弹性两个类别,对财政支出政策(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刚性项目据实兜底保障,弹性项目据效量力安排。严格政策分层,按照区域、行业、项目三个层次,对财政支出政策(项目)进行合理布局,既精准聚焦、突出重点,又相互衔接、增强协同。实施差异管理,根据上述分类分层,在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中体现差异化要求。对政策对象具备同等享受补助条件的普惠性专项资金,主要采取因素测算分配办法;对竞争性较强、分配对象为市场主体的项目或对区域性整体规划运作、分配对象为市县政府的项目,主要采取竞争立项分配方法;对直接补助类民生项目或以奖代补资金等,主要采取据实据效分配办法。
强化综合监管。发挥财政的部门优势和专业优势,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挖掘评估评审深度,在年度预算安排和重大预算调整中,加强财政政策可行性和财政投入经济性的评估评审,针对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上马,全面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确保财政可持续。加大预算控制力度,严格预算编制,按支出政策、定额标准、实际需求合理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精准度和到位率;硬化预算执行,按照规定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严控预算追加调剂,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款,确保资金与预算相匹配。强化监督评价影响度,加快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专业化能力,提高绩效目标、过程监控、评价结果的质量和效果,强化绩效管理工作权威性;逗硬监督检查,强化财会监督的震慑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更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有强烈的担当解决问题。四川财政部门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等重大决策部署,针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精心谋划全省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六项重点”。
转变支持方式推动现代产业发展。转变财政支持方式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放大政策效能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三个减少、三个增加”上下功夫。减少分散安排、增加整体激励。围绕区域、行业、项目三个层次,全面梳理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政策和资金进行归并。健全完善“分区整体激励+分类定向激励”的激励政策体系,对市(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进行分季和年度激励;通过预算内基建、工业、服务业、外经贸等专项预算单列一定规模,定向激励引导市(州)推动相关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减少事前补助、增加事后奖补。突出结果导向,将资金分配与绩效结果挂钩,资金切块下达,不定具体项目,增强市县自主调控能力。在技术攻关、更新改造、项目引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大力推行事后奖补方式,明确奖补条件、程序、标准等,有效实施激励引导。减少直接补助、增加间接引导。健全各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政策体系,优化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持续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专项债券、财政贴息、融资担保、风险分担等手段,实现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引导撬动。
分类指导帮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政资金安排不能搞“大水漫灌”“撒胡椒面”,需要逐步向“精准滴灌”“对症下药”转变。对困难地区推动财力下沉,中央对四川的新增财力全部分配下达市县,重点向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倾斜,向调控能力弱、“三保”压力大、努力程度高的地区倾斜,向因为体制调整、政策变化、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导致财政运行困难的地区倾斜。对优势地区加强示范引领,研究出台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加快发展、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等区域财政政策,优化完善制造强市、县域经济发展、重点特色园区等现行区域政策,强化“名片打造”带动引领。对特色地区实施差异扶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结合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需求和优势特点,优化完善专项资金分配办法,体现对特色区域的分类支持,实现资金分配与区域特色的精准匹配。
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稳经济首要任务是稳投资,稳投资的重要抓手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科学界定、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支持发展壮大功能性国有企业,提升市场化投融资能力;用好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性贷款等,打好融资“组合拳”;在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领域,通过政府适度配置资产资源方式,弥补项目可行性缺口;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深化资产权属改革,摸清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底数,夯实国有资产综合报告;加快推进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依法依规完成国有资产确权登记;有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健全运维保障机制,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一体考虑,项目规划时即明确运维主体和管护机制,避免只管建设不管运维;对需要政府给予运维补贴的项目,结合项目属性、财政承受能力空间,综合营收缺口、社会效益等因素,采取“成本补足、增量激励”的分段补贴方式。
弥补短板弱项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短板弱项,始终保持民生投入“优先级”,聚焦四川部分在全国排位靠后的民生事项,做到“对标全国水平、符合四川实际、分项逐步提标、加快提升排位”,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动态调整优化,健全多元化的民生投入保障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生政策评估,把握政策调整时间节奏和标准水平,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服务能力,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精准受益对象,有效解决民生支出对象不准、虚报冒领、重复报销、骗取套取等问题,聚焦资金申报、审核、公示、发放、监管等关键环节,督促落实资金监管主体责任,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切实堵住管理漏洞,确保精准保障、终端见效。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提升财政治理能力。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创新制度机制、政策手段和管理方法,开辟财政发展新空间。完善财政体制,推动建立共同财政事权保障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支出成本等因素,规范划分支出责任分担比例,逐步推进同一市县在教育、医疗、社保等不同领域的分担比例趋于统一;指导各地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统一同一税费收入在市与所辖非扩权县之间的归属和分享比例;按照“统筹协调、分类保障、强化绩效”总体原则,完善省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进一步发挥转移支付调控功能和激励作用,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研究深化扩权强县财政改革。深化绩效管理,逐级建立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地方财政运行情况开展综合评价;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政策、项目绩效评价的协同性和评价结果共用性,提高绩效管理整体水平;用好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强化激励约束,凸显资金分配绩效导向。夯实基层基础,增强技术支撑,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功能,提升基层财政管理效能;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夯实财政基础数据,加强财政运行分析研究,做好政策储备;强化基层财政财务管理,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夯实底部基础。
防范化解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运行。把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守住基层“三保”防线,夯实基层“三保”预算,确保逐项足额编制,不留财力缺口;健全“三保”支出封闭式、全链条、全方位管理体系,确保“三保”支出及时足额到位。守住安全运行底线,加强财政运行风险整体评估、系统监测、管理联动;重点防范化解市县债务风险,开前门规范融资,有序发行再融资债券缓释当期财政支出压力;拓渠道消肿化瘀,积极探索经营权转化、资产资源转化、债务项目转化等债务化解新路径;重激励提升实效,建立债务化解奖补机制;持续关注库款运行、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政府购买服务、社保基金等领域支付风险,夯实基础数据,厘清支出责任,协同做好风险防控。守住财经纪律红线,加快构建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深化重大财税政策监督检查,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内控建设;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一般性支出,严防“跑冒滴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提升问责处理威慑力,维护财经秩序。
责任编辑:吕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