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聚焦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常国华:加力提效做好六方面工作 为山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2023-03-13

加力提效做好六方面工作

为山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 山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常国华


图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山西财政部门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结合起来,与严格落实党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重要要求结合起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加力提效抓好六方面工作,更好更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山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紧紧抢抓战略机遇,加力提效对接中央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莅晋考察,提出八个方面的殷殷嘱托和重大要求,勉励山西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既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积极争取、切实用好中央政策的科学指引。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在自力更生、内部挖潜做好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持续加强转型发展、能源革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同中央政策的对接,并在中央的关心帮助下,支持推进实施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铁公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国家级农业现代产业园、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也相继落地山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持续蓄势赋能、增添活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山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转型目标的重要时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财政部门将坚持把精准对接中央政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统筹谋划、精准实施。特别是牢固树立项目化思维,紧扣中央政策主线和全省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科技战略和产业战略,多做前瞻性、破题性谋划。进一步强化财政项目库动态管理,支持省直部门和市县开发储备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项目。同时,健全完善财政发改会商审核、前期费补助、项目谋划专家团队指导、财政金融联动、督促抓紧项目实施等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各类项目尽快落地、促进发展。


精准服务市场主体,加力提效落实减税降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坚持做好支持企业的“娘家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国家减税降费“规定动作”,顶格实施山西“自选动作”,切实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三年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1500亿元,特别是2022年扩围加力提速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上半年即大头落地,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864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585亿元。


市场主体关乎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决定财政实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财政部门将树牢“经济到财政”的思维,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关切,优化完善助企纾困政策。特别是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及时解决各类企业反映的问题,持续为市场主体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健全完善加强涉企收费监管的长效机制,扎紧制度“笼子”,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同时,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专精特新”发展、人才素质提升等。健全以财政出资为主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强奖补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综合集成,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各类市场主体“青山常在”,更好实现“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狠抓增收集聚财力,加力提效强化资源统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理财理念,狠抓财政收入组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21年、2022年接连突破2500亿元、3000亿元。同时,持续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将政府性基金结余超过当年收入30%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逐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和国有资本收益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至30%,将省市县国有大中型企业10%股权划转社保基金,切实加大“四本预算”的有机衔接。


加快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需要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实力提供服务保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财政部门将持续强化“财”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多措并举狠抓收入组织、集聚财政资源,筑牢夯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方面,清醒认识较高基数下,收入增长难度增加的客观实际,建立一般公共预算、两权价款、扫黑除恶罚没、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收入组织工作专班,密切关注收入情况,及时跟踪分析、预判趋势,尽早谋划对策;依法依规加强税收收入组织,深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严防“跑冒滴漏”;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改革,争取实现更多国有资本分红收入和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同时,强化与税务、自然资源、国资运营公司等部门单位的沟通联系和收入共治,确保各项收入依法依规征收、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统筹管理,将“四本预算”通盘考虑、一体编制,强化各级资金统筹使用、跨年度统筹保障、存量增量资金统筹安排等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统筹共用,完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综合运用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与市场相结合模式,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


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加力提效优化支出结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就业优先等战略。高质量实施好这些重大战略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全省“三公”经费十年来只减不增,下降了72%,节省下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去年全省民生支出达到4669.5亿元,增长17.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近八成。同时,牢牢坚持保重点压一般,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创新制定财政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机制,近两年省级预算编制集中财力1118亿元支持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内项目建设,占省级项目支出的一半以上。


服务保障重大战略始终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财政部门将牢牢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资金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民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富裕的分配机制。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优化财政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机制,全力支持市场主体倍增十大平台、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唱好太原、大同“双城记”、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同时,充分考虑三年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认真研究和拓展促进居民增收的渠道和方法,多维度建立健全民生事业稳定投入机制、民生保障应急机制、民生政策评估机制和民生资金监管机制,全力支持办好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舒心、顺心。


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加力提效深化财税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财税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对充分释放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坚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扎实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持续深化税制改革,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全面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链条绩效管理体系,尽最大努力管好用好宝贵的财政资金。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分关键、十分重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财政部门将树牢“改革决不能落后”理念,特别是瞄准体制机制运行中的堵点、痛点,时不我待,逐一破题,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制定出台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划分体系,扩大资金管理型省直管县范围。进一步推进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改革,规范转移支付分类设置,进一步理清转移支付边界和功能定位。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夯实税政管理基础,建立健全适应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税体系。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持续加快数字财政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健全完善预决算“编制+批复+公开”的闭环管理模式,建设汇集省市县三级财政和部门单位的预决算统一公开平台,持续打造“阳光财政”。着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质量,进一步扩大管理范围,创新管理方式,硬化责任约束,抓实抓细重点绩效评价和绩效信息公开,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严格执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加大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切实让财经纪律“长牙带电”,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牢牢坚守安全底线,加力提效防范化解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密切关注基层财政运行情况,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持续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开正门、堵旁门”,遏增量、化存量,强化动态监督,坚守风险底线。


财政既是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保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财政部门将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高度警惕各种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见微知著,抓早抓小。健全完善基层“三保”财力保障、审查监控、库款调度、发展激励、责任追究、应急处置“六项机制”,持续推动财力下沉,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强化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过程管理,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认真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完善省属金融机构穿透式管理体系,用好稳定发展基金,支持推进农信社改革,切实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在不断增强财政自身发展安全性的同时,立足全省大局,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政策保障,助力不断提高全省发展的安全性。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