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聚焦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朱斌: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财政改革发展新篇章

2023-03-09

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财政改革发展新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朱斌

图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大踏步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江西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在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中交上一份高质量财政答卷。





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发展 “基本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应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2022年,江西财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财政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用稳定经济大盘的实际行动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恢复、企稳向好。一是政策发力靠前,含金量高。坚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迅速跟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稳经济16条财政举措,新增安排110亿元“真金白银”保障政策落地,为经济回暖复苏集中火力,为市场主体兴业发展赢得主动。二是减负成效明显,获得感强。全年为市场主体办理新增减降缓退各项税费近1000亿元,快速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444.4亿元,社保降缓、房租减免等全面落地,市场活力加速迸发。三是债券使用提速,拉动力大。坚持早发快用,2011亿元新增政府债券投向交通设施、农林水、公共卫生等领域近2000个项目,支出进度持续居全国前列。四是杠杆效应突出,融资成本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运用“财园信贷通”“财农信贷通”、融资担保、农业信贷担保、PPP等财政金融工具新增撬动社会资本近3000亿元,7.5亿元财政贴息和奖补资金撬动创业担保贷款245.2亿元,融资担保、农业担保等相关担保费率中部最低,有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精准施策,“护”住基层“三保”“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江西财政充分认识到基层“三保”关系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始终将“三保”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财政收支持续紧平衡的情况下,坚持以管理提质、以改革赋能,切实推动基层“三保”平稳运行,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一是向上争资力度大。全年争取中央各类补助资金超3000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增长14.8%;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12.5%。二是下沉财力额度足。坚持财力向县区倾斜的财政体制,县级收支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1%和68%,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年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比上年增加332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予以倾斜。1662亿元直达资金精准惠企利民。对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补助标准达到每年160万元和13万元,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三是创新举措保障实。做实“一县一策”风险应急预案,压实“县级为主、市级帮扶”责任。设立县级“三保”资金专户,足额归集、闭环管理、动态监测。开展市县财政暂付性款项清零试点,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全省“三保”总体平稳,没有县区进入财政部红色、橙色监测名单。




勠力同心,“守”住民生保障“标准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江西财政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着力推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是基本民生保障更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围绕“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民生热点,一体推进全面建设幸福江西、民生实事工程和健全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攻坚行动,全省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5754亿元,占总支出比重继续保持近八成的份额,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不断增强。二是困难群体保障更好。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医保及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健全基本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因灾、因疫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强化重点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特别是在全国率先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增发8.7亿元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185万困难群众,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三是抗疫抗灾保障更强。强化疫情防控财力保障,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拨付154.1亿元用于疫苗接种、患者救治等;统筹28亿元应对超历史旱情,支持各地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等,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




守土尽责,“防”住财政运行“灰犀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江西财政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兼顾当前和长远,把财政可持续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筑牢风险防范制度机制。一是债务风险红线守紧守住。新增债务限额分配充分考虑各地财力和债务风险状况,建立债券资金使用“通报预警、督导约谈、惩戒约束”工作机制,实行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穿透式监管;对隐性债化解出台工作清单,严格落实动态监测、常态化核查等防控措施;“一地一策”“一企一策” 推进政府融资平台优化升级,隐性债风险有效缓释。二是金融风险底线兜牢兜实。切实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强化对出资监管企业的内控指导,加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考核比重,指导帮助地方中小银行化解存量风险,支持相关省属金融企业增加注册资本金,切实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资金管理风险防线织密织细。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统筹兼顾保障各领域支出需求,完善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清理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结余结转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强化绩效结果评价运用,扎实推动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和财会监督,深化财政内控体系建设,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更加规范安全。




锲而不舍,“攥”住营商环境“着力点”



江西财政立足于“放管服”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堵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不断优化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简政放权积极主动。较早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赋予设区市更大预算管理权限;省本级行政权力清单由61项调整到24项,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清零;持续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省级专项资金由早年间的330项清理整合至目前的32项,赋予基层更大发展自主权;2年来先后出台省级科研经费“放管服”17条和 27条财政措施,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二是放管结合不断深化。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提质扩围,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扎实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财政治理效能稳步提高。坚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对财政支出严控、严审、严管,全省“三公”经费支出连续9年实现压缩。涵盖政府预算收入、政府采购等领域的28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全面出台,“三全”“五有”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三是优化服务效果显著。率先在全国构建了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交易额超80亿元,入驻供应商超4万家;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等措施,2022年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订单占全省政府采购总规模超90%。在全国率先全面使用财政电子票据,迈入财政票据“无纸化”时代。推进18项依申请事项实现“一窗式”办理,会计远程继续教育等更多财政服务实现“掌上办”。创新建立惠企资金兑现直通车,累计兑付资金48.5亿元。


下一步,江西财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握加力提效工作要求,紧扣年度经济工作重点,观大势、谋全局,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财政改革发展新篇章。


一是聚焦经济好转持续加力。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28条措施,完善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租金减免等系列政策,充分利用担保、奖补、贴息等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好预算内基建资金和专项债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贯彻系列释放消费潜力政策举措,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外贸促稳提质,以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需有效扩大提振发展信心、稳住向好态势。


二是锚定高质量发展积极赋能。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统筹资金资源支持“2+6+N”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优势产业补链强链、数字经济做优做强、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各类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三是围绕共同富裕稳步提质。坚持就业优先、教育强省等战略实施,强化公共卫生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财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民生实事,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大力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强化税收、社保、转移支付调节力度,在发展中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快促进共同富裕。


四是着眼财税改革纵深推进。立足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重要要求,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力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全面推开市县零基预算改革,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常态化清理存量资金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全面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深化财政“放管服”改革,以财税改革推动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五是立足风险防范科学精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收入运行质量,严格把握支出时度效,强化跨年度预算平衡;规范政府适度举债融资行为,加强融资平台债务监测治理,坚决对隐性债遏增量、化存量;推动“三保”项目库标准化管理,落实“一县一策”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出台财会监督具体实施方案并开展专项行动,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统筹推进财政内控体系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