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
2021-05-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财政工作正处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关键突破期,浙江财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奋发有为、主动担当,继续交出财政高分报表,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新征程起好步,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贡献力量。
得益于“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浙江省财政总体呈现“收入高质量、支出高绩效、管理高水平”的特点,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没有变,长期改革发展积累的优势没有变。“十四五”时期将巩固拓展发展胜势,研究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奋斗目标。具体表现为“四个更”:
一是收支运行更“稳”。财政收入保持稳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相协调。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升,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铁心过紧日子思想深入人心,集中财力办大事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二是财政政策更“优”。更具竞争力、常态化的逆周期调节财税政策体系加快构建,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性进一步增强,财政宏观调控和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政策更加有效、更可持续;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成型。
三是财政改革更“先”。具有浙江特色、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财税体制加快构建,涌现更多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彰显浙江辨识度的改革创新标志性成果;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零基预算编审机制不断深化,支出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推进,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四是财政管理更“智”。财政数字化改革大力推进,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预算管理一体化、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政采云、电子票据、政府债务“鹰眼护航”系统等重点项目不断迭代升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财政管理机制基本构建,财政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财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各方面。财政工作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提高政治判断力,以当家的思维担当管家的责任,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善于洞察财政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善于从业务工作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要提高政治领悟力,树立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财政经济形势、推动财政改革发展。要提高政治执行力,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做好服务保障,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坚持打造整体智治财政。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加强系统建设,着力打造整体智治财政,使决策更科学、治理更精准、服务更高效。理念上要形成一体。省财政要既管好省本级,更要从全省层面抓统筹抓协调,做好制度、规划、改革、政策等的顶层设计,并加强对市县乡的指导和系统建设;市县财政要树立全局意识,多算大账少算小账,局部服从全局、市县服从全省,做到与省财政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系统上要建成一体。纵深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按照“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的要求,加快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整合预算管理全流程,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形成顺向逐级控制、逆向实时反馈的完整管理闭环,为完善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提供有力保障。体制上要研究一体。积极研究打造省管县财政体制升级版,进一步提高设区市的统筹和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杠杆引导作用,调动市县区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绩效上要融成一体。按照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要求,系统重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鼓励各地围绕某项工作进行探索试点,争取有所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工作。干部上要汇成一体。深化机关党建系统联动,加强省与市县、市县之间的工作交流,开展财政系统内干部之间的上挂下派,努力实现“活动联抓、实事联办、难题联解、队伍联建”。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运动性四大系统特征。而且财政处于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矛盾、冲突都会集中反映到财政身上,两难、多难问题多,政策、资金平衡的难度大。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多难问题、推进财政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提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好收入与支出、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策与资金、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抓好短周期平衡、统筹长周期安排、注重跨周期谋划、善于逆周期调节,实施一批具有牵动性、创新性、突破性的财政战略抓手,抓纲带目、纲举目张,实现多维目标的统一。
四是坚持夯实财政管理的“四梁八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高度重视财政系统的基础建设,针对审计、检查等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漏洞补实,把短板补齐,构建起支撑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要夯实制度基础,从省市县乡各层级,预算、执行、监督全链条,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全环节,开展制度大排查,看是否有缺位、不合时宜、不管用等情况,抓紧查漏补缺。既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也要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搞好精装修,打通制度堵点,抓好制度执行。要夯实数据基础,打通数据孤岛,强化数据归集、共享,深化大数据运用,充分发挥数据在决策、管理、监督、服务中的作用。要夯实数字化基础,将改革和制度成果标准化程序化,嵌入计算机系统,通过“业务数字化、数据业务化”,以机器管权、管钱、管事,以数字赋能财政决策、执行、监督、管理、服务各环节,加快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财政治理形态、治理模式。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财政是党委、政府履职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出不得风险,也出不起风险,尤其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要跑在风险前面,出台政策、上马项目,不仅要算眼前账,看当前能否承受,更要算长远账,看未来支出、隐性支出,看长远财力能否承受。既要筑牢“防火墙”,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避免经济社会风险向财政蔓延传递;又要当好“安全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各类风险消除在萌芽、处置在未发,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财政环境。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