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作者:陈书平
[大]
[中]
[小]
摘要:
锚定目标务实笃行奋力谱写四川预算改革新篇章
全面实施预算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财政高质量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四川财政将对标新发展理念、对标重大决策部署、对标新时代财政使命,锚定目标、坚定方向,勇毅探索、务实笃行,以预算改革为重要契机和路径,着力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体系,优化收支结构,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四川预算改革新篇章。坚持预算服务大局
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是财政管理重要内容,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改革服务好大局。
服务于政府治理大局。全面实施预算是政府治理和预算管理的深刻变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是当...
锚定目标务实笃行奋力谱写四川预算改革新篇章
全面实施预算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财政高质量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四川财政将对标新发展理念、对标重大决策部署、对标新时代财政使命,锚定目标、坚定方向,勇毅探索、务实笃行,以预算改革为重要契机和路径,着力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体系,优化收支结构,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四川预算改革新篇章。坚持预算服务大局
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是财政管理重要内容,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改革服务好大局。
服务于政府治理大局。全面实施预算是政府治理和预算管理的深刻变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是当代政府管理“最有效的工具”,是保障政府落实施政目标的利器,也是预算管理提质增效的方向和趋势。要以预算为关键点和突破口,有效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强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助推政府治理体系完善,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高质量发展是立足于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关键要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政府职能应相应服务于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反映国家战略、政策、政府活动范围和方向的预算管理,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创新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更加注重绩效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服务于治蜀兴川大局。在持续做大财政收支蛋糕、预算规模不断上新台阶的同时,把预算融入到治蜀兴川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是财政人应有的行动自觉。要厚植绩效理念,运用方式方法,推动财政管理提质增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把钱花在刀刃上,加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财力保障,以成渝地区双域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服务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有力有序实施。把握预算基本遵循
预算要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依据法律和相关制度推动其持续深化和发展。
坚持法治思维和依法理财。新预算法明确了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要求,明确规定各级预算应将讲求绩效作为遵循的原则之一。修订后施行的预算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对项目绩效、绩效审查、绩效考核、绩效报告等全过程作出明确规定。《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也对绩效
监督提出了要求。全面实施预算必须坚持法治思维,以各项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和保障,做到依法理财。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的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谋划,2019年和 2022年先后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的实施意见和深入实施预算的通知两个统领性文件,进一步为全省预算改革纵深推进、创新突破强化了制度保障,明晰了路径。全省要全面深刻准确理解把握和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大力推动预算走深走实。
严格遵照执行各项制度。按照中央关于预算的顶层设计,遵照相关法律规定,四川已建立起以“一意见”和“一通知”为统领,涵盖绩效工作推进方案和实施方案以及若干操作办法和细则的“1+1+2+N”制度体系,为全省预算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要继续着眼长远、把握趋势,紧跟新变化新要求新任务,持续构建完善科学有效、务实管用的制度,并一以贯之落地落细、抓好执行、务求实效。
推动预算多向发力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体系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要以宽广的视野多向发力,要以系统思维引领集成举措。
多方位推动。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一个部门(单位)一本预算。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是预算的责任主体。提升预算绩效必须依赖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四方履职尽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凝聚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合力。要推动各方主体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主动作为、抓好绩效,提升所管理使用资金预算的质效,从而汇聚成整体预算质效的全面提升。
多领域发力。财政资源不仅有预算资金,资产和资本也是重要资源,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要多管齐下、多点发力。在着力抓好预算的同时,循序渐进、统筹谋划,加快将国有资本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等纳入范畴,不断强化国有资本资产使用。积极加大对涉及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等领域的力度,释放各类财政资源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维度施策。预算具有多维性,其管理对象包括政府、部门、政策和项目等;衡量标准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满意度等;关键环节包括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等。全面实施预算须因地制宜、多维施策。政府绩效应着眼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部门绩效应着眼行业和事业发展,政策绩效应着眼可持续和效能释放,项目绩效应着眼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产业支出突出经济效益,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突出社会效益,民生支出突出满意度和获得感,环保支出突出生态效益。
提升预算实施质效
讲求绩效是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扎实做好绩效管控,提升管理质量是促进绩效和预算一体化的关键,是预算提升绩效的重要途径。
强化基础支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是的核心。既要注重共性指标和标准建设,还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优势,加快分行业分领域核心指标和标准建设。通过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规范管控流程,加快一体化融合,提升工作效率。规范和引导第三方机构参与,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其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建立绩效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机制,加强前瞻性思考,注重理论和实践对接,为改革持续深化和创新突破提供支撑。
夯实工作质量。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决算管理整个过程,对预算管理具有引导和制衡意义,必须夯实质量。加强事前绩效评估,强化绩效源头管控,防止设立预期低效无效的政策和项目;全面编制和审核绩效目标,精准定向,发挥引领约束作用。动态实施事中绩效监控,及时纠偏纠错,盘活闲置沉淀资金。深入开展事后绩效评价,客观真实反映绩效实现情况,为后续决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管理的呼应联动,形成绩效提升的有机链条。深化预算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结果应用是发挥绩效作用的关键举措,是的落脚点。要优化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结果应用机制。既在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财政部门对主管部门、部门内部实行预算与绩效挂钩机制,又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结果全面加以应用。绩效评估结论不予支持的项目不得入库,绩效目标不细不实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绩效监控发现无法实现绩效目标的项目应及时调整支出方向,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应减少甚至取消预算安排。项目绩效同项目预算增减挂钩,政策绩效同政策优化调整挂钩,部门整体绩效水平同部门预算规模挂钩,有效避免预算和绩效“两张皮”,形成反馈绩效、应用绩效、提升绩效的良性循环。
营造预算良好环境
推进预算改革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借智借力,传递绩效意识,加强绩效监督,汇聚管理合力,把“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落到实处。
加强上下之间的信息互通。全面对接顶层设计,深刻领悟上级决策内涵,将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重点。及时汇报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难点痛点,为优化顶层设计提供参考。有效借助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情况随同预决算和日常工作汇报,为人大强化绩效监督提供支撑。坚持系统抓、抓系统,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指导,动态掌握下级政府和部门单位推进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举措,推动贯穿到资源配置的“最后一公里”。
增进部门之间的推动合力。加强财政同纪委监委、组织、审计、督查等的协作沟通,强化工作考核、跟踪问效问责,充分发挥各部门对改革的助推作用。推动将预算绩效纳入政府政绩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纳入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和巡视巡察关注内容,促进绩效主体责任落实;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参考,体现激励约束导向;涉及绩效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纪委监委,依法依规依纪追责问责。
注重学习研究和培训宣传。加强工作交流,深入学习研究,碰撞思想火花,启迪创新思维,既注重借鉴吸收也要大胆探索,既探讨目前现状也研究趋势发展。分层分类开展绩效培训,扩大覆盖范围,突出针对性,既有业务操作培训也有决策管理培训,既讲理念理论又讲方法技术。做好绩效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接受公众监督。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树立榜样、示范激励,持续营造讲绩效、重绩效、促绩效的浓厚氛围,为预算持续深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责任编辑吕怡慧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