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全国人大代表石化清: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财政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做好2025年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了全面部署。财政部从提高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等方面实施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坚定了我们做好今年财政工作的信心。2024年,贵州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69亿元、支出完成6522亿元,收支分别增长4.4%、5.1%,基层“三保”底线兜牢兜实,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防范化解风险有序有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贵州各级财政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聚焦“五个方面”贯彻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十四五”收好官、为“十五五”开好局奠定坚实财政基础。
聚焦“如何收” 更加注重扩总量、提质量、增后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贵州财政将围绕贵州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力争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一是依法依规抓收入。会同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依法依规加强收入征管。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国有资本收益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征收。 二是盘活存量抓收入。构建“大盘活”理念,出台国有资产资源资金盘活行动方案,一体推进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国有企业改革与“三资”盘活,将分散在各个口子、游离在财政监管之外的沉淀资金、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管起来、用起来,切实增强财政“生财”、“聚财”能力。 三是激发活力抓收入。调整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奖补资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激励奖补等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加大对发展基础好、收入增长快地区支持力度,调动市县狠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更好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聚焦“如何支” 更加注重扩内需、强产业、惠民生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贵州财政将聚焦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大事要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一是支持提消费、促投资,扩大有效需求。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扩内需、促消费,支持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用好用足国家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做好省级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保障。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费补贴政策,降低担保费率,稳定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支持抓产业、强科技,培育优质财源。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扣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三个大抓”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安排100亿元用于支持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建设。继续安排300亿元注入“四化”和新动能等基金,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调整科技资金支出结构,将省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80%以上投入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设备制造基地等领域。落实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支持践初心、惠民生,办好民生实事。统筹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大对稳就业的支持。支持推进14所省属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以及中职教育、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支持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省学科建设。支持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二期项目,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保持省级投入力度不减,研究过渡期后帮扶政策,兜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抓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配套政策落实,按要求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支持办好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等。 聚焦“如何守” 更加注重兜“三保”、防风险、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安全两条底线。我们将在守住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基础上,用好用足中央存量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始终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坚持“三保”在预算编制、支出执行、库款保障中的优先顺序。完善“三保”分级责任体系,建立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机制,健全运行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激励奖补机制,督促各地全力以赴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政策安排,强化法定政府债务管理,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加快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体化、市场化转型,严防已退出融资平台“再平台化”。坚决遏制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问题“零容忍”。 三是坚持系统思维,有效促进良性互动。抓住中央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比例的政策契机,严格资金监管和项目审核,强化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抢抓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范围拓展机遇,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全力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聚焦“如何改” 更加注重激活力、优结构、提效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贵州财政将坚持守正创新,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新时代财政工作主线,在预算源头把控上精益求精,在资金执行过程中严格规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让宝贵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稳步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深化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制订出台规范乡镇财政管理的指导意见,为财政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持续为财政发展注入动力。 二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在资金分配源头上精准发力,充分运用“五个挂钩”预算审核机制,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核,强化清理整合,稳定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精准投向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领域。省级继续按照15%的比例压减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压减非急需和非刚性等一般性支出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支出。严控“三公”经费调整,严控非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规模,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三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在绩效管理上持续用力,进一步完善“1+1+N”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评估机制,更加注重资金使用对惠民生、增后劲的作用,加大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力度,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支出政策和预算安排,将资金投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领域,促进绩效管理从理念树立、框架搭建向提质增效转变。 聚焦“如何管” 更加注重强管理、促规范、严纪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我们将通过构建严密的监督体系,强化财经纪律的严格执行,推动财经秩序不断向好,确保各项财政工作依法依规推进。 一是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治理水平。持续健全完善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约束、风险底线防范等措施,加快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债券资金、结转资金、专户资金、单位资金和现有预算安排的统筹力度。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标准建设,更好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是严格制度执行,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接受审查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维护预算法权威。规范预算调剂,严控预算追加,严防资金沉淀。压紧压实专项资金监管责任,严格对照预算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要求,会同部门全面加强专项资金申请、分配、执行、问效全过程监督管控。对支出效率低、效益不佳、闲置的资金,及时调整用于重点领域,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精准高效。合理加快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让财政资金更快发挥效益。 三是强化财会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巩固拓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成果,持续强化财政基础管理。健全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聚焦重点领域支出使用管理,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切实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维护财政运行秩序,确保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