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规范运用PPP模式 创新高质量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2021/04/30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公共服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一项具体举措,持续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清洁机制基金(PPP中心)组成青年联合调研组赴安徽省、江西省和天津市等地开展PPP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题调研。


用好政府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发展

(一)山水田园焕新颜,补足农村公共服务“历史欠账”

一是全面提振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全面回应农村公共服务迫切需求,规模化解决了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问题,助推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目前全国农业农村已在交通、环保、水利、旅游等13个行业采用PPP模式,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激发农村公共服务内生动力。例如,安徽省黄山市浦溪河综合治理PPP项目通过坝体加固、清淤疏浚等系列工程,使当地经受住2020年“7.6”特大洪水考验,保障了沿线5个村庄4000余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项目获“2019年亚洲都市景观大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

二是重点缓解农村突出环境问题。PPP模式将农村环境规划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内化为项目运营经济收入,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例如,安徽省黄山市通过1个农村垃圾处理PPP项目完成全市所有农村垃圾统筹有序收储运送,实现全封闭压缩转运、全程不落地不穿城、全方位数据监管,116万农民因此获益;天津市武清区PPP项目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一次性处理全部农户废水,出水水质合格率达95%以上。

三是有效牵引农村要素流动。PPP模式提高市场配置效率,缓解城乡间生产要素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例如,安徽省黄山市PPP项目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基础上催生“地摊经济”“夜色经济”“网红经济”等经济新业态,推动周边老百姓发展“农家乐”4000余家,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江西省以PPP模式建起全国第一个以大数据、5G、区块链技术全覆盖的农博园,融合农民培训和农耕文化展览,引入欧盟认证企业、农大等国内外产学研要素与农村交互流动。

(二)三产融合布新局,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

一是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满意度99%”。PPP模式为农业注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价值链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集成创新,加速农业质量提升、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例如,江西省智慧农业PPP项目建立起全省智慧平台,实现“每一亩田、每一头畜禽、每一辆农机、每一项服务、每一笔交易、每一条关注”信息化管理,受益农民超1000万,农民满意度达99%。

二是不断丰富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田间地头、云上农业”。PPP模式促进三大产业优化重组与深度融合,吸引多元主体形成乡村振兴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业态模式,不断丰富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服务层次。例如,安徽省黄山市通过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打造“智慧河道”,提升周边环境,盘活河道周边烂尾工程3处,引入3大工业群47家优质企业,成为当地投资兴业、乡村旅游“新热土”;江西省智慧农业PPP项目推出电商“赣农宝”,帮助偏远贫困山区与市场对接,免费推广农产品,平均月销售额超500万元,“要想吃得好,就上赣农宝”品牌已享誉全国。

(三)乡风文明育新机,长效改善农民福祉

一是提高农民文明程度,“最是乡风文明时”。PPP模式把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建在农民身边,打造出一个个高效治理的样板,有效提高了农民参与公共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农民生产生活新动能。例如,安徽省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PPP项目通过创设“生态美超市”,引导村民“垃圾换酱油”,改变农民乱丢乱扔陋习;甘肃省武山县西梁灌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PPP项目改变3万多人耕地节水意识,高效节水累计624万方。

二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藏富于农、增智于农”。PPP模式有效扩大基础设施的正外部效应,通过让农民参与基建项目实施过程、定期生产技能培训等,把公共服务效益、就业岗位、获得收入留在乡村,结果让农民受益。例如,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西冲河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PPP项目完成50余万方工程,为448户贫困户782人提供就业岗位,为务工农民提供劳务报酬500余万元。

三是强化惠农民生投入,“盘活资金好下乡”。PPP模式充分体现“花大家的钱办大家的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盘活政府存量资产,腾出乡村民生建设资金,创新了涵盖乡村的环境驱动发展模式(EOD)、交通驱动发展模式(TOD)等多方联动新模式,均彰显了PPP盘活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例如,安徽省安庆市4个农村污水处理项目2019年底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4亿元,既盘活存量反哺财政,又引导多方合力支持农村公共服务。

四是巩固农民脱贫效果,“长效脱贫不返贫”。PPP模式构筑企业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以项目带动构建公共服务发展机制、贫困地区资源动员机制、贫困人口参与机制、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衔接和长效耦合。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国贫困县中先后有517个县实施1582个PPP项目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资额约1.2万  亿元。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企业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投资机制仍不成熟。乡村公共服务因“历史欠账”,当前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少、规模不足、市场理念不成熟,尚未形成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内生增长机制,难以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优先级、多样化投融资机制要求。

(二)政府资源统筹不够、资金缺口较大。乡村亟需发展的公共服务缺口大,越是缺乏公共服务的乡村越需要PPP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目前乡村振兴PPP项目的资金来源仍较为有限,受农村综合财力、PPP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所限,与强农惠农补贴结合度不高、对基建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不明显、对银行融资的吸引力不够,PPP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仍不到位。

(三)基层组织现代治理理念和能力需提升。乡村振兴PPP项目涉及的乡镇政府、村集体、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等,在PPP发展理念、专业能力、契约精神、信息获取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需进一步提升乡镇政府、村集体等基层乡村组织对PPP的科学认知和管理水平,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公共服务实效和村集体收益。


有关建议

(一)精准方略,拓展乡村振兴PPP项目资金投入。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加大PPP在农村土地出让收入资金的使用比重,整合基建领域的强农惠农补贴,缓解乡村振兴PPP项目投入来源问题,提高PPP项目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适用程度,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短板。

(二)统筹合力,支持农业农村PPP项目重点领域。引导企业、乡镇、村集体和农民,积极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探索一批智慧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深加工基础设施、三产融合等行业侧重、区域协调的项目模式,分类推动农业农村PPP项目长效、高质量发展。

(三)搭建平台,深化农业农村PPP智能政务功能。用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设置“乡村振兴”项目等信息专栏和重点清单,对接金融机构和产销平台,回应农村公共服务信息技术需求。

(四)推广经验,加强农业农村PPP能力建设。开展农业农村PPP专题培训,推广行业良好实践,总结不同区域的经验模式,提升企业、村集体和农民等多方主体的规范意识、质量观念和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