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新”在哪?
2021/04/13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提到一个全新高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宏大舞台上耀眼的一幕。
“新”在国家政策转向明确支持城市群、都市圈、大城市的发展
关于城镇化的关键词,有“控制”“合理”“有序”“积极”“完善”“引导”“协调”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时期,上述词汇统领下的城镇化政策,总基调虽然一直是支持、促进,但其底层的政策逻辑似乎一直有挥之难去的对规模过大、大城市病、全国人口集聚轻重失衡的担忧。
1980年,中央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基本方针。事实上,当年“控制大城市”思路下,面对的现实情况只是全国不到200个城市,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几个,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一个也没有。而到2019年末,城市数量已达679个,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近30个,10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有6个,上海城区常住人口达2428万人。
2000年,“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以往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有所淡化,但“有序”仍意味着对城市规模和数量的限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方针贯彻到“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之中。“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既有所放开,也体现了控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等。据此,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支持城市群发展的政策,重点关注解决城市人口人户分离的“半城镇化”问题。
2020年,“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同时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新型城镇化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体现了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思想比以前更解放了,意味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转变。这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新”。
“新”在以人为核心
城市人口人户分离,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不同人群所获服务不均等,是我国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之后面临的突出矛盾,既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十三五”以来,“以人为核心”已成为城镇化的最重要内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44.4%。目前,已居于城市但处于“半城镇化”状态的有近2亿人,按照未来城镇化率达到75%—80%来看,他们将进入城市,实现“完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宜居、宜业、宜养、宜育、易医,任重道远。
“新”在要实现城市设施升级换代和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虽然近几十年城镇面貌变化巨大,但绝大部分城镇仍存在外表靓丽、“内功”不足的问题,城市交通、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医疗、教育、文娱等生活服务设施,都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修复任务也很艰巨,新型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城市设施升级换代和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另外,数字化时代到来,也预示着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智慧城市、云生活、万物互联等,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新”在城与城关系将发生重大重构
城与城关系变迁与重构是城镇化发展永恒的旋律。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建设、高铁网建设以及4G、5G的发展,我国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镇的关系重构态势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大城与小城、核心城与卫星城、远城与近城的关系仍将经历重大而迅速的重构。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随着城市群内1小时、半小时交通圈形成,全新的城市体系及城与城关系会继续深刻演化。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