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 高云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定不移将河北高质量财政建设推向前进
2021/04/1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财政工作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财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财政干部要始终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谋划推动财政工作首先考虑政治影响,研究制定财政政策首先考虑政治效果,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施政意图,不断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搞好“团结就是力量”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坚决履行好财政职责使命,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主动,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折不扣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落地落实。 新发展阶段是做好财政工作必须辨明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新发展格局是做好财政工作必须锚定的目标方向。要深刻领会“三新”的核心要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研究谋划政策,充分用好财税手段,更好发挥财政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保障作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把财政支持重点放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不断提升河北省创新能力。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产业发展资金,优化引导基金和各类奖补资金使用,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参与收入分配调节,用好基建投资、政府债券等资金,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PPP模式和政府投资基金等引导撬动作用。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推城市更新行动和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开展,并进一步统筹用好税收、社保、财政奖补等手段,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建设高质量财政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加强高质量财源培植,进一步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抓创新、抓产业、抓投资、抓消费、抓开发区,切实提高收入质量,做大做强财政“蛋糕”,努力实现建设高质量财政与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下更大力气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保障力度,聚焦“三件大事”,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转移、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积极推动雄安新区财税支持方案落实,支持做好冬奥赛会服务保障工作,促进冰雪产业和奥运经济发展;聚焦改善民生,助推20项民生工程实施,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经济体量相符、与财力增长协调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机制;聚焦乡村振兴,突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支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在及时、精准、有效落实政策上下更大功夫,推动政策发挥最大效用。落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做好宣传解读、督查调研、跟踪问效,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突出支持国家和省重点领域项目,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后续融资,并督促指导部门提早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加快债券资金支出进度,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钱等项目”。切实抓好直达机制落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扩大直达资金范围,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升级改造监控系统,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高质高效直达基层、惠企利民。认真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出最大效益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出明确要求,为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新发展阶段高质量财政建设,必须围绕更好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各级发展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加强财政管理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狠抓落地,继续争当全国财政改革排头兵。大力实施改革攻坚行动,处于领先位置的要巩固住,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推动差旅电子凭证网上报销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继续扩面提质,完善国有资产报告机制和成果运用,加快省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划转;正在组织推进的要落实好,制定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加快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全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尚在谋划阶段的要研究透,提前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构建地方税体系研究,做好相关税种改革立法的政策转换、衔接和宣传工作,真正靠改革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财政是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发展和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既面临自身内部风险,也面临外在风险向财政集聚、基层风险向省级集聚的趋势,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首先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抓紧抓牢财政风险防控,确保财政自身安全,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将政府债券到期本息等资金足额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按时还本付息,规范债务数据变动统计,抓实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做到足额保障、不留缺口,加强民生支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确保可持续保障。同时,密切关注金融、改革、维稳等事关全局的其他重大风险,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为全省安全发展提供有力财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