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2021/03/22

临近春节,防城港市上思县在妙镇佛子村村委会,处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手扶拖拉机满载着一袋袋香糯开进村委办公区,碾米机厂房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收购、运送、过称、碾米、分装、打包、入库、销售……一环紧扣一环。

“一田种糯遍垌香”,上思县在妙镇佛子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植的糯米米质、香气、口感上乘。佛子村的党支部书记零剑威,是一个富有经济头脑、敢想敢拼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他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佛子村原有香糯种植面积800多亩基础上,鼓励大家参与“旱改水”项目,实行“订单农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并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把香糯打造成了佛子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20年,佛子村村民合作社通过与电商合作,线上销售香糯约13.5万斤,销售额达108万元左右,实现了集体经济稳定增收、香糯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

无独有偶,这边佛子村糯米飘香,靠村集体经济脱贫致富,几十公里外的排柳村则是果香四溢,依靠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

站在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百驮屯的高处,漫山遍野的柳心红香橙树长势喜人,枝头上挂满了青黄相间的果实。“双十二”这天,驻村第一书记朱辛华发了一条朋友圈: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第二届“红香橙丰收节”在百驮屯隆重举行。

红香橙是排柳村的核心产业,近年来,排柳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基地、发挥党员中心户和村里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先富帮后富,带领村民走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道路。同时,为了推动红香橙产业提质增效,排柳村还为红香橙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并联系农业专家来村里授课,组织果农外出考察学习,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带到排柳村。据朱辛华介绍,当前排柳村红香橙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产量达600万斤,其中百驮屯是红香橙产业的核心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800亩,已辐射带动周边种植红香橙近万亩。全村160多户种植户中有43户贫困户依托红香橙产业实现脱贫,真正成为了村民致富的“甜蜜产业”。

脱贫攻坚令排柳村旧貌换新颜。在产业扶贫带来变化的同时,还注重从强化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民生、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变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态,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走在红香橙产业基地所在的百驮屯,亭台楼榭,小路通幽,鸟语花香。这里结合“一村一镇”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修建了党员群众活动场所、党群书屋、休闲活动平台、景观步道等,完成了屯内绿化以及太阳能路灯、巷道、排水沟的整治改造以及产业路、休闲小广场、便民停车场、改厨改厕等工程建设。“这里是我们排柳村百驮屯的党群活动基地,以前是贫困户的老房子,他脱贫摘帽以后搬进新房就闲置下来,2018年结合‘一村一镇’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我们对老房子进行了翻修改造,对周边环境进行美化亮化,建成了党群阅览室、展示厅、会议室,还有爱心公益超市……”朱辛华说。

小小的“爱心公益超市”面积不大,但各类生活所需物品齐全,既有油盐酱醋和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剪刀、手套等贴近果农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些商品都是“非卖品”,而要根据农户在社会公德、环境卫生、家庭和睦、勤劳致富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进行积分兑换。“通过发展种养,孝敬父母,搞好环境卫生等,都可以拿到积分,积分就可以兑换超市里的商品。”朱辛华介绍道,“爱心超市一开始是在乡党委和后盾单位的支持下建成的,但投入运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渐渐的,地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纷纷给超市捐资捐物,通过精心设计积分规则,用简单的奖励措施倡导文明新风,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产业兴则百姓富。近年来,广西积极整合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撬动各类资金130亿元,指导市县优先支持发展前景好、辐射作用强的扶贫产业项目,不断创新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共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6000余个,惠及贫困户超过77万人。

不仅如此,为了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切实增强“造血”功能,广西在扶贫政策上谋创新、求突破,财政扶贫举措既新又实,还通过就业、电商、旅游、金融、边贸扶贫等集中发力,打开了脱贫致富新思路。

比如,持续加大就业扶贫扶持力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鼓励当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开展“千村万企”技能培训行动,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区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4582家,直接带动就业32.76万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5.79万人;完成“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培训共4批1.66万人,实施“千村万企”技能培训计划培训贫困人员19.27万人次。

广西还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护航作用,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创新开展地方特色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丰富和完善农险产品体系。“十三五”以来,实行“两免两提高”优惠政策,即免除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缴保费部分和20个深度贫困县县级财政配套保费,所需保费补贴资金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2018年对20个深度贫困地区中央财政补贴险种保险金额提高25%,2019年对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中央财政补贴险种保额提高11%,有效消除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政府采购作为一项财政调控手段,具有政策引导性。广西财政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职能,全力推动政府采购平台搭建农业扶贫馆,努力建成覆盖全区所有国定及区定贫困县,集交易、服务、监管于一体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鼓励全区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到扶贫馆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助力精准扶贫。截至2020年12月底,广西共有通过审核入驻“扶贫832平台”供应商609家,覆盖全区33个国定贫困县,上架农产品2910款,销售总额达到41513万元。全区各级预算单位在“扶贫832平台”采购交易额达24939万元。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近年来,广西充分用好扶持政策全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及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成效显著。

滨海而居的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巫头、万尾和山心三座岛屿(俗称“京族三岛”)。近年来,借助国家开放对越南边境贸易口岸政策的东风,利用其自身濒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展“边贸+互助组”“边贸+金融”“边贸+落地加工”“边贸+电子商务”“边贸+物流”等五大“边贸+”

扶贫新模式,有力带动边贸产业发展,促进京族民众率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整族脱贫。

以“边贸互助组”模式为例,即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边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货物全免关税和环节税”的优惠政策,组建以1个党支部领航,N个边民互助组、每组成员20人以上,每组吸纳1户贫困户的边境贸易“1+N20+1”扶贫模式,让京族群众参与边民互市贸易,帮助京族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益。经过近几年发展,东兴市现有边民互助组128个3334人,带动贫困群众113人实现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脱贫攻坚带来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财政政策的助力。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下愚公移山志,下足“绣花”真功夫,将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脱贫攻坚中。

自治区财政厅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资金管理的重点,紧跟扶贫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共出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制度文件38个,内容覆盖扶贫资金筹措、分配、整合、使用、拨付、监督、考核及绩效管理等各个环节,共同构建起一整套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制度体系,推动解决基层实际工作问题超过百项。其中《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是按中央要求最早修订出台的省级管理办法,《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操作指南》为全国首创。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自治区财政不断完善扶贫资金投入体系,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破解脱贫攻坚方   程式。

一是千方百计做好扶贫资金的“加法”。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十三五”全区脱贫攻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工作方案,规定各级财政必须按规定比例增列专项扶贫预算,一般转移支付、涉农专项资金、政府债券资金等全部向贫困地区倾斜。几年来,广西共筹措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含行业扶贫资金)超过4400亿元,其中筹措155.73亿元重点支持打赢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等脱贫攻坚“四大战役”。同时,坚持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贫困因素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并将财政资金向深度极度贫困地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倾斜,集中财力打歼灭战。2016—2019年,54个贫困县、20个深度贫困县和4个极度贫困县转移支付年均增长10.8%、13.8%和12.9%,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5.0和4.0个百分点。

二是顺应民心做好基层负担的“减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等方面,降低贫困县承担比例,并在深度贫困地区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和市级配套资金要求。制定并落实110项脱贫攻坚领域税费优惠政策,对农产品流通加工、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体经济、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等实施减征或免征,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助力。

三是源头引水做好金融扶贫的“乘法”。加强“政银企”合作,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多项举措,汇集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四驾马车”齐发力,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区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贴息超34.11亿元,风险补偿金余额15.72亿元,贷款余额125.66亿元;自治区财政已投入项目资本金超过63亿元,累计贴息资金超32.09亿元,撬动易地扶贫搬迁融资353.22亿元;广西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2.68亿元;创新设立扶贫专属担保产品“桂农担——扶贫保”,将带贫主体担保费率优惠至每年0.5%,在全区54个贫困县中累计提供担保贷款12.73亿元,占总担保总额的29% 。

四是刀刃向内做好政策藩篱的“除法”。针对涉农资金使用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在政策设计、培训指导、绩效考核、检查通报等方面频出实招,取消所有干扰整合的政策规定,将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级,疏通“肠梗阻”,建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投入格局。截至2020年底,54个贫困县共整合涉农资金超过745亿元,实质性整合比例稳步提升。

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强化金融扶贫的同时,为确保扶贫资金精准、安全、高效运行,广西财政还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保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一方面,以支出进度为抓手强化日常监管。强力推行“绿色通道”制度和限时办结制,给予扶贫项目行政审批排位优先权,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构建起制度的“快车道”。通过制定支出的“计划表”,督促指导各县在年底提前做好下年度项目、结转结余支出和月度资金支出三张计划表,实行支出进度通报约谈制度,切实传导压力、明确支出责任。同时,资金拨付流程严格执行“三步走”,及时排查和处理项目招标标准、审批环节“层层加码”等问题,打通资金拨付的“肠梗阻”。另一方面,以信息平台为依据强化动态监控。印发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规程,首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分类制定11类40条预警规则,实现资金运行过程可记录、风险可预警、责任可追溯、绩效可跟踪。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594.13亿财政扶贫资金、17517个扶贫项目纳入动态监控,利用平台自动预警功能发现和处理疑似问题线索80413条,其中确认为违规事项的共1321条。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