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先飞摆脱贫困 滴水穿石圆梦小康
2021/02/19
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以来,笔者多次赴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中张村、利津县南宋村调研,推门访贫户、拉呱寻贫因,纪实脱贫之路和驻村工作组帮扶心得。通过直面脱贫攻坚“最后一群人”,深入了解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进展和成效,客观反映农民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以实在的脱贫案例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贫困原因
(一)对抗性因素致贫。所谓对抗性因素,是指当前农村某些不利于甚至是阻碍脱贫的人为因素,比如懒惰、赌博、好面子、讲排场等。这些因素与天灾人祸、意外等外力因素致贫不同,是“骨子里”的贫困,也是最难扶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都应在扫荡之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又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老百姓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如果主观不努力,给再好的“外力”也富不了。脱贫攻坚终究要用辛勤劳动来实现,必须要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提升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驱动力。
调研中,笔者还发现两种比较恶劣的对抗性因素致贫、返贫。第一种是因赌返贫。“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赌”。第二种是因不良风俗致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是存活于乡土社会土壤上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有精华,也有糟粕。当前,在农村刮起一股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重金”风。比如,彩礼重,许多农村家庭“重金买妻”,为儿子婚嫁耗尽家财,造成“强颜欢笑只一日,愁眉苦脸一辈子”的尴尬局面。同时,还存在讲排场、撑面子的问题,村里婚丧嫁娶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要解决对抗性因素致贫问题,最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起来,把新乡贤文化立起来,扫清横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各种对抗性因素。
(二)因病(残)致贫、返贫。疾病是造成致贫返贫的最突出因素之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据统计,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患大病和患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医病负担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指出,要“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上工治未病”,要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难题,既要继续加大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倾斜力度,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更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能长寿。
(三)因小农意识致贫。历史经验表明,在“男耕女织,桑麻满圃”的自然经济生产关系下,小农家庭要达到温饱、富裕水平,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就很难实现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的目标。调研发现,中张、南宋两村群众大多都非常勤苦耐劳,但村民整体收入水平并不高。南宋村驻村帮扶干部老崔告诉笔者,造成农民“勤而不富”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意识僵化,宁愿封闭在有限的承包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愿去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只守着承包地,流多少汗、使多少劲都很难富起来。据了解,东营种植业以粮棉为主,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农业综合生产经营成本大幅抬升影响,传统种植业比较效益下降。而大部分贫困群众以种地为生,这样一来,农民脱贫致富的压力就更大了,原来一些处在贫困边缘的温饱户,也可能会受此波及,再度成为扶贫对象。
脱贫案例
(一)教育脱贫。一个人要从低收入群体跨越到中等收入群体甚至是高收入群体,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培训,累积和叠加一定的文化知识。发展公共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是低收入群体实现正向跨越、脱贫致富的前提和基础。中张村党支部书记老孙介绍,全村80、90后中共有36人取得本科以上学历,这些学生家庭之前大多处于温饱状态,有的甚至处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他们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业,其中4人通过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6人获得国家、省级助学金,4人获得贫困家庭子女升学补助。如今他们凭借着个人所学和一技之长活跃在各行各业,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实现了家庭安全稳定脱贫。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脱贫,是实现安全脱贫、永久脱贫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同时,要做好舆论引导,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坚决摒弃“读书无用论”,不能“一叶障目”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就觉得知识无能、读书无用。
(二)大农业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鲜明指出:“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以中张村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农业发展属于典型“种田为吃粮,种棉为穿衣”的小农经济形态,村民多半生活在温饱水平上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头十年,农业开始向“农牧副”三维发展,传统种植业不仅限于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大规模种植;畜牧业方面,开始出现中小规模的养牛、养羊、养肉食鸡等;副业方面,通过专业技术培训,部分村民建大棚种蘑菇增加收入,基本实现了从温饱到低水平小康的跨越。自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起,大农业发展进一步拓展至“四维”即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传统种植业方面,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为种粮大户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村民老D通过向进城务工村民流转土地,在村北修整出一片10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他告诉笔者,现在种植棉花、小麦的收益很低,而种植莲藕每亩的收入却有2500元左右,以前苦于没有连片的地块进行开发,现在的土地流转政策终于实现了他“种黄金”的梦想。村党支部书记老孙告诉笔者,发展大农业让绝大多数村民都富起来了。
“农,天下之大业也。”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奔小康,必须要让大农业发展更稳固、新农村建设更和谐、新农民生活更安乐。要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既让进城务工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又让土地流转机制“活”了起来,实现留守农民规模化、高效化经营管理土地。要坚定不移发展大农业,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海田全面开花,促进农民群众整体脱贫。
(三)帮扶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就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据了解,自1985年开始,东营连续35年开展下派帮扶工作,扎根农村帮贫助困,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前期的帮扶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上,对村民帮扶也主要是给钱给物送温暖。”驻村干部老崔告诉笔者,“当前的帮扶不能再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突出精准,重点是因户施策。”要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甚至一人一策,不直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根本做不好工作的。南宋村“菜单式扶贫”帮扶思路,就是老崔用脚走出来、谈心谈出来的。谈起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老崔告诉笔者,“让困难群众一个不落进入全面小康,是我们驻村帮扶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