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突出重点 不断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质效
2021/02/09
组织对中央重大财税政策和专项转移支付在属地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是监管局更名设立后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河北监管局认真贯彻财政部党组的部署要求,在财政部监督评价局的指导帮助下,围绕提高财税政策落实成效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2020年前10个月,先后开展了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7项资金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涉及资金504亿元,实地评价范围涵盖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59个县(区)、200余个部门和单位,抽评资金150多亿元、占全部专项资金的29.76%。
政治引领把方向
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预算绩效评价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事关财政资源配置优化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事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河北监管局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对预算绩效评价政治性的认识,力求将财政部各项绩效评价工作部署细化落实到位,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组织保障强基础
一是做好内部统筹。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将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全局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优化处室职责分工,明确绩效评价工作牵头处室,抽调全局力量协调配合,实现绩效评价工作“全局一盘棋”。
二是加强建章立制。修订绩效评价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初步构建起从制定实施方案到评价结果上报的全链条绩效评价工作模式,确保绩效评价工作规范有效。针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种类多、范围广、使用渠道复杂的特点,坚持“一项一案”,精心准备、合理制定每一次绩效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评价目标、政策依据、评价重点和具体要求。
三是推进协同配合。充分利用与河北省财政厅建立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整合外部资源,提前掌握工作情况,准确传达工作要求,充分调动部门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性。综合考量相关部门的专业特性,充分利用外脑,邀请行业专家、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客 观性。
方式创新盯实效
一是资料审核与现场查看相结合。以地方上报的绩效自评报告为基础,核查比对有关制度文件、资金账册、财务凭证、工作报告等佐证资料,查看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是否合规,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同时,通过走访群众、组织座谈、实地查看项目建设进度等方式,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佐证资料内容的真实性,以了解的群众意见建议印证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综合形成客观完整的评价结论。
二是因事制宜确定评价方法。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分别采取“记录核对法”、“抽样调查法”等开展评价。如,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中,重点关注林木补植补种记录、抚育验收记录等是否完整准确。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中,对部门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的有关数据进行初次筛选后,按比例随机选取部分项目档案进行具体查对。
三是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在评价过程中,参考地方人大、审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以重大政策落实为目标开展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督评估成果,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结果运用建机制
一是建立评价结果整改督导机制。对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诸如绩效目标未完成、资金拨付不及时、制度执行不到位、项目建设进度慢等问题,要求被评价地区、部门立查立改,并“举一反三”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在系统内蔓延。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督导相关地区、部门强化绩效意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资金合法合规高效使用,强化预算绩效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评价调研协同机制。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关注绩效目标确立、关键指标制定、工作开展步骤、地方自评质量和满意度情况等,为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实施效果,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管理漏洞,研提建设性工作建议,为完善政策、改进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工作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绩效评价推动政策完善、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要紧紧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覆盖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效果,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评价结果的约束力,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二是抓紧完善预算绩效标准体系。总结已经开展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健全分行业分领域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标准更加科学、程序更加规范、方法更加合理,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是加强绩效评价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人才库的基础支撑作用,抓紧建立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导向的绩效评价人才储备库。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教育培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