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将军县”脱贫记

2020/09/30

1223.png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地——金寨县大湾村大湾组

 

“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在巍巍大别山腹地,有一片红色热土,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这里也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就是安徽省金寨县。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四年来,金寨县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举全县之力,决战脱贫攻坚。特别是金寨县财政局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监管,注重资金绩效,成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2020 年4月29日,金寨县成功脱贫摘帽,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3%,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收官战,真正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郑重承诺。


统筹整合聚财力

金寨县财政局局长戚家乐说:“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金寨的财力有限,要保证脱贫攻坚投入,必须在抓政策落实、抓统筹整合上下功夫、做文章。”

金寨县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清理可统筹使用财政存量资金的50%用于脱贫攻坚的要求,累计安排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2亿元、清理回收存量资金安排2.33亿元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同时,用足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提供资金保障,累计发放贷款4亿余元,户贷率70%以上,扶持2.4万余户贫困户发展光伏和茶叶、中药材等10余项特色种养业,户年均增收3000元。还建立了帮扶干部监管、保险保障、风险补偿等机制,确保贷款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持续发挥效益。

“我们打破部门壁垒,积极推进资金整合。成立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分年度制定资金整合方案,坚持因需而整,应整尽整,按照‘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原则,大力推进实质性资金整合。2016年以来,累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每年整合近7亿元,均占应纳入统筹资金规模的80%以上。”戚家乐说。

集聚社会力量,开展资金筹集。县财政部门结合自身优势,紧抓区域帮扶机遇,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协助配合扶贫部门先后接受社会团体、企业和爱心人士认领项目700余个4.3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65个投资1.3亿元,带动社会帮扶投入近4亿元,直接受益人口近5万人,覆盖人口近10万人。此外,争取省财政代发地方债券支持脱贫攻坚资金9.9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08亿元,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筹资格局,确保了全县脱贫攻坚需要。

2.png


“两业”扶贫拔穷根

为有力推动脱贫攻坚,2017年金寨县制定了“两业”扶贫政策,产业帮扶提升造血功能,促进就业增强内生动力。“财政部门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和全县脱贫规划,按照脱贫‘菜单’精准施策,为贫困村、贫困户量体裁衣,促进群众增收。”县财政局副局长王龙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访的大湾村地处金寨县大山深处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交通不便,田地稀少,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全村有贫困户231户685人,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不过如今的大湾村早已旧貌换了新颜,漫山流翠的茶园,游人如织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景区,红红火火的农家乐,惊险刺激的峡谷漂流……大湾村人按照“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奋力攻坚,甩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小康路,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2.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

陈泽申是大湾村的“名人”,习总书记调研时就在他家的小院里召开的座谈会。他因丧子和老伴重病成了贫困户,村里因户施策,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做保洁员,月均收入500元;光伏发电站看管员,每月收入1000元。最让他高兴的是能在村里的茶厂上班,茶季生产时采茶炒茶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平时在茶厂的游客接待中心打扫卫生、接待游客。他还自己种了些茶叶和中药材。现在,老陈搬进了新房,总书记去的老屋成了游客的打卡地,家里年收入超过4 万元,彻底脱了贫。

大湾村的变化是金寨县“两业”扶贫的一个缩影。王龙介绍,为扶持农业产业,县财政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累计投入产业扶贫发展资金12亿元,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果蔬等特色种养业。目前,全县发展茶园近21万亩、中药材16万亩、油茶22万亩、山核桃12万亩、板栗30万亩、蔬菜16万亩、猕猴桃3万亩、高山有机稻2万亩,家禽家畜年养殖530万余只(头);支持“四带一自”(各类基地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产业扶贫,扶持壮大龙头企业84家、产业化联合体12家、农民合作社3153家、家庭农场4142家,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70名、经营主体53家,产业扶贫带动明显;开展产业奖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6.4万户1.73亿元,贫困户户均发展1项以上当家产业;参与认定107处扶贫基地,通过订单、务工、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07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积极支持发展旅游电商,整合省市县三级旅游发展资金6857万元,集中投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建设,惠及1万余名贫困人口;支持电商微商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工作,年带动7000余户贫困户,户均销售达万元,带动贫困户产业增收。支持实施光伏扶贫,累计投入14.78亿元,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0.11万千瓦,形成了“分户式、联村式、村集体式”三种光伏扶贫新模式,实现综合收益4.5亿元,2.4万户贫困户享受不低于3000元的年收益分红或发电收入,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

同时,大力支持拓展就业渠道。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开展茶叶、中药材、畜禽养殖和母婴护理等技能脱贫培训,累计培训9188人、拨付补贴资金670万元;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发放县内灵活就业和县外稳定就业交通补贴4.95万人次2955万元、扶贫基地车间类企业370家295万元、贫困户3855人次803万元,提高了贫困劳动者自主就业和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大力开发村组公路养护、农村保洁、生态护林等10余类村级公益劳务岗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1.25万人就近居家就业,户年均增收6000元。


加大力度保基本

大湾村的周秀凤,父亲患胃癌去世,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又有视力障碍,女儿双腿患病,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就在她觉得生活无望之际,易地扶贫搬迁、健康脱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政策让她重拾了生活信心。现在她搬出了居住多年的危旧房屋,住进了新房,女儿上初中得到教育资助,女儿和母亲看病享受到健康脱贫政策,解决了后顾之忧。再加上产业扶贫、光伏入股分红等多种政策叠加,她每年收入都达到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龙说:“‘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我们优先安排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保障住房安全。投入1.5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02万户,全面消除贫困户C、D类危房,有力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叠加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先后投入资金8.8亿余元,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搬迁安置点308个,搬迁贫困人口7362户26014人,随迁5万人。

助推健康脱贫。落实健康脱贫政策,实施医疗补充商业保险政策,县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参保费用,贫困人口住院就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在此基础上,县财政安排1.25亿元,按照人均155元的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降低因病致贫风险。此外,投入资金3.8亿元,用于村卫生室(站)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提升等卫生脱贫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力促教育均衡。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高中阶段助学金和免学费、大学新生资助等教育扶贫政策,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3025人次,发放教育资助资金9937万余元;累计投入6.8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校舍维修、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等建设项目640多个;投资5200万元,实施智慧学校建设,力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改善基础设施。投入2.63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87处,改善41.49万人的饮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3.65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益人口35万人以上,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32.92亿元,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150.5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633.41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1131.2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84.2公里、县乡公路大中修59.43公里、安全防护工程490.86公里、危桥改造加固35座;投入2.3亿元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开通93条城乡公交线路,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经济实惠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社保兜底”筑牢脱贫防线。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完成全县24所敬老院适老化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实施孤儿自愿免费集中就学民生工程,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落实残疾人扶助政策,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发放全覆盖。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近4亿元,特困人员供养金1.6亿元,特困人员护理补贴450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56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950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928万元,临时救助2591万元,特困救助745万元,2.11万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相关政策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织牢了社会兜底保障网。

3.png


严格监管防风险

为确保脱贫资金真正发挥效益,金寨县财政部门紧抓资金监管不放松,有效保障了资金安全。建立健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和扶贫资金监管办法等制度,构建扶贫资金监管制度体系。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各项目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督查,各乡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自查。创新三方联动巡查工作机制,开展由纪委牵头、审计开路、巡察跟进、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作保证的三方联动巡查,实现扶贫资金巡察审计全覆盖。

在资金监管中,突出绩效管理。压实主管部门责任,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坚持绩效跟着资金走,绩效目标编制、审核、批复、监控和评价融入资金管理全流程;定期对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预警及时纠正;开展涉农整合资金绩效自评抽查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县财政局长戚家乐说:“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金寨财政部门将一如既往,接续奋斗,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同时,乘势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对接,为建设‘后脱贫时代’的新金寨作出更大贡献。”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