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财务与会计 | 郭珊珊:新会计法下S高校加强财会监督的策略及实践

作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财务处 郭珊珊
来源:《财务与会计》2025年第20期 2025/11/03

引用本文请复制此条目:郭珊珊.新会计法下S高校加强财会监督的策略及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5,(20):45-47.




摘要:为落实新会计法关于加强财会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S高校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党委领导、纪委协调、部门联动”机制,将财会监督融入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制度—执行—考核”闭环监督机制,打造“一体化”监管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智能票据池与智能报销系统,实现监督从“事后纠错”向“事前预防”转变。通过“数智+制度”监督模式与多维度协同机制,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助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法;高校财会监督;一体化;信息化;智能稽核

新会计法对财务规范及加强财产、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S高校高度重视、全面学习、深刻领会新会计法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学校财会监督改革创新工作中。


一、强化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新会计法提出,会计工作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S高校积极贯彻新会计法思想,将党建工作作为财会监督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党委领导、纪委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财会监督工作迈向新高度。

(一)强化党委核心领导,筑牢监督工作根基

S高校党委定期召开党委专题会议,分析研究财会监督问题;涉及资金数额较大或关系重大的事项,均由党委集体决策、审定同意。如,对涉及学校新校区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在项目立项规划和预算编制等方面,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均需要校党委提前把关,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财会事项实施监督管理。

(二)发挥纪委协调职能,促进监督有序开展

学校纪委依托自身优势,架设沟通桥梁,化解财会监督难题。定期组织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监察处召开协调会,确定重点工作任务,制定监督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及侧重点。对学校科研经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时,统筹各方资源、上下左右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监督工作漏项和重复现象。同时全程跟进督导,严格监督工作落实,对出现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的部门和个人严格问责。

(三)推动部门联动协作,凝聚监督强大合力

1.完善联动机制。S高校制定了详细的部门联动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财会监督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财务部门及时向审计、纪委等部门提供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审计部门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线索后及时移交纪委;纪委根据线索开展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2.开展联合行动。各部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与重点任务,联合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在迎接上级财务检查时,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共同梳理财务资料、排查风险隐患,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有效提升学校应对外部检查的能力。


二、构建“制度—执行—考核”闭环监督机制

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将其纳入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了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会监督与内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协同增效,共筑监督防线。

S高校坚持“制度为基础、执行为关键、考核为保障”的工作原则,实现从事前审批、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监督各环节全过程的制度化管理,并通过构建“制度约束—动态监控—考核评估—持续优化”循环,使学校整体内控水平和财务管理规范度不断提高。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财会监督制度体系

1.全面修订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遵循新会计法的立法精神与具体要求,S高校对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与完善。制定财会监督工作实施方案,修订预算管理办法、收支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等核心制度,明晰权责边界,科学划分各部门在财务活动中的职责权限;优化流程设计,系统规范财务审批、资金使用及资产管理等关键业务流程;强化制度刚性,建立与法律法规相衔接的制度执行机制。

2.重塑业务流程,防控内控风险。S高校结合每年的内控建设工作,针对新的业务场景和工作内容,对学校重点领域核心业务流程(如预算管理流程、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流程、经费审批流程等)展开系统性梳理与优化。通过构建标准化的流程体系,划分清晰的流程节点,明确责任清单,使内部控制要求深度融入业务全流程,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风险防控,为学校稳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二)打造“一体化”监管,确保制度落地

1.建立专业队伍,打好监督基础。S高校设置了财会监督执行小组,对学校各种经济活动开展全过程、无盲区监督;同时财务部门设立经费监管科室,主要负责各类经费收支情况的监管、各类报表的数据分析填报和统计工作、校内外各项检查、审核和审计事宜的协调对接工作、大数据监管平台的运维工作等,为财会监督工作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

2.上线事前稽核,加强事前预警。S高校对校内的各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和辨识各类潜在的风险点,在财务报账系统中上线事前智能稽核系统。填报相关报销业务后会弹出稽核结果提示框,对出现的问题分别给予阻断式、警告式、提醒式提示,帮助经办人随时注意并掌握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系统在每一次报账前都会生成智能稽核报告,方便财务报销审核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核,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通过应用智能稽核系统,S高校把监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保证了报销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报销单据填写更加规范,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便于财务后续工作更好开展。

3.运用数据监控平台,加强事中动态监管。S高校每年会有数亿元的科研经费,需要支付上千个项目经费,同时项目周期、经费拨付进度、经费支出情况等各种数据量大且复杂,传统的线下手工监管审核已难以应对。S高校通过专门的数据监控平台来对各类资金进行全程跟踪。

一是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资金监控平台,加强财政资金日常监管。平台内置规则,对每一笔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监测经济业务是否合规、政府采购是否实施、财政资金拨付是否规范、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等。尤其对于“三公”经费,通过抓取摘要、经济分类、科目等要素信息,对其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严格把关。系统对触发监控规则的经济业务进行预警,要求提供佐证支撑材料和说明情况,判定业务是否正常或者违规,反向推进财政资金日常管理的规范化。

二是利用校内资金监控大数据平台,加强全方位资金日常监管。S高校基于自身情况自主研发校内资金监控大数据平台,在打通学校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学生收费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基础上,接入税务、工商等数据信息,充分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资金流向、流量的全天候监控,一旦出现某笔资金支出超标、流向前置敏感账户或者疑似存在关联交易等情况时,就马上给项目负责人员及经费管理部门、审计监管部门等人员以短信和系统弹窗方式发出预警提示。

三是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服务资金管理决策。S高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机器学习算法发现资金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规律,搭建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并连接学校财务账务系统,自动实时生成学校收入动态、支出动态、科研收支动态、能源费支出及回收动态、基建项目经费执行统计、专项经费执行情况等信息并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展示,帮助相关负责人实时掌握和监督部门和学校财务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反馈。

4.建立多样考核模式,增强后续监管成果。一是开展项目预算执行绩效评价。S高校在按照上级部门开展绩效自评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金额较大、覆盖面较广、关注度较高的重点项目进行再评价,从项目决策、过程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环节对项目进行综合打分,并通过现场核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项目相关数据资料,充分了解项目完成情况和服务对象需求。在此基础上,聘请多个领域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及绩效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最终形成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单位,下一年度优先保障预算经费;绩效目标未完成的项目单位,下一年度不得安排同类经费预算或者减少总项目预算额度。

二是落实信用监管,规范财务行为。新会计法规定将违法处罚情况计入信用记录,S高校积极响应,实行财务个人信用评分制,梳理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经费使用的合规性、财务流程的遵循度、个人诚信与责任感等方面设置一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细化二级指标、评价事项和分值,构建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上线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将指标体系纳入系统,并对接稽核系统、接单系统、监管平台等,搭建报销诚信等级制度。

信用评级依据评价事项出现的频次和分值进行动态评分,当违规事件发生时,其他系统触发生成处理单,系统自动扣分或手动添加扣分。每个自然年度为一个评价期间,总评分数实时汇总计算,得分高者在安排预算、调整预算、报销费用时给予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对得分低者进行诫勉谈话、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参评资格及相关待遇。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效能

新会计法明确提出“鼓励依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S高校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使用AI手段在财会监督上作出积极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

1.建立智能票据池。S高校通过建立智能票据池,自动读取上传票据的信息,对发票进行验证校对,将重点内容进行汇总并发送至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官网认证。当出现重复报销或伪造发票的情况时,可以通过数据对比与特征匹配进行识别预警,直接阻断使其无法进入票据池。智能票据池还具有自动分类归档等功能,能根据报销种类、报销部门分类整理,生成结构化数据,方便查找和稽核。智能票据池直接减少了财务票据风险,提高了学校票据管理水平,也为下一步财务管理体系数字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上线智能报销系统。S高校在智能票据池的基础上探索智能报销模式,将监督关口提前到业务发生之初。利用AI大模型将各种财务报销规定内置成规则引擎,系统在收到报销申请后即可对经费来源、支出金额、票据类别等信息进行审核,当经费不符合相关报销标准(如差旅费的报销标准超过现行规定的上限)时系统会以弹窗方式实时提醒,阻止该类不符合要求的报销事宜进入审批阶段,从源头杜绝了不规范业务的发生。通过部署智能报销,不仅可以减少学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还减少了不合规定报销事项的发生,将监督工作从“事后纠错”变成“事前预防”。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