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甘肃:创新构建九甸峡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书写流域“共担共治共享”新答卷

作者: 甘肃省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9期 2025/10/28

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为遵循,立足黄河战略全局视野,创新开展九甸峡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在黄河流域率先构建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

首创双因素考核机制,树起科学治水新标杆。立足省情水情,建立“水质+水量”双因素动态补偿体系。依托生态环境部门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和水利部门取水口监测计量系统,首创50%水质浮动补偿与50%水量精准分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当九甸峡库区出水水质高于或与上年水质持平时,甘南州可获得基准额度50%的奖励;若水质低于上年水平,则甘南州向下游5个市分别予以补偿。巧解利益平衡难题,走出区域协同新路径。创新设计“四六开”过渡期补偿方案,省财政以补助方式承担补偿资金总额的60%,定西等5个市分担补偿资金总额的40%。这种“省级兜底保基本、水质水量明责任”的分摊机制,既彰显了支援甘南发展的政治担当,又体现了用水者付费的市场原则。打造穿透式监管闭环,创新生态治理新范式。为确保“生态补偿不落空”,甘肃建立省级财政统收统付体系,下游5个市按年度考核结果向省财政上缴当年补偿资金,再由省财政统一支付甘南州,对未履约地区实施生态奖补资金等额扣减的硬约束。这种“资金流可视、责任链可溯”的监管创新,彻底破解了跨行政区生态协议“签字热、执行冷”的顽疾。绘就共赢发展画卷,打造绿水青山新典范。九甸峡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对中央“共同抓好大保护”治水思路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西北实践。随着机制落地,九甸峡库区呈现“一泓清水润两岸”的生动景象。

甘肃省作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甘肃财政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率先构建“省际联动、省内协同”的全流域生态补偿体系。

创新省际协同机制,树起黄河治理省域合作标杆。主动扛起黄河上游责任,建立“一省一策”省际补偿机制。与四川建立玛曲断面双向追偿机制,2021年首签双向补偿协议,若黄河玛曲断面年均水质未达Ⅱ类,污染方向守约方支付补偿资金。协议签订以来连续四年水质达标,形成“共护一河水”的川甘协作范例。与宁夏首创五佛寺断面反向补偿机制,2023年创新“达标不补、超标必偿”机制,通过两省区协同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与青海构建双断面补偿机制,2024年签订大河家、湟水河边墙村双断面补偿协议,两省共同出资设立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内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黄河干流及湟水河协同治理注入新动能。

完善省内流域治理体系,创新生态责任共担模式。2021年以来省级设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奖补资金,推动黄河干支流、黑河、石羊河、白龙江流域9市州24县区建立补偿机制,创新制定《九甸峡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促成甘南等6市州签订协议。机制的建立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奠定基础,2024年全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实现生态效益与治理效能双提升。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