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副主席 包头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奇跃成:“三资”联动 统筹提效 以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坚持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聚焦“强基提质、统筹提效”,以资金统筹、资产运营、资源协同为抓手,有序推进财政资源统筹使用,提高资金效益、高效盘活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切实解决资金分散、资产沉睡、资源低效等问题,加力提升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保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包头市财政局供图
聚焦提升资金效益 统筹资金保重点促发展
一是强化收入统筹,厚植财源基础。将所有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产资源获取的收入全面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健全完善收入制度体系,着力培育新增财源,努力做到既立足当下确保“有米下锅”,也放眼长远实现“水多鱼多”。多渠道组织收入。落实国家税费优惠政策,紧盯主体税种,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源监控,依法合规组织税费入库;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对税收的影响,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市场化出让,多措并举增加财政收入。高质量育企培源。持续增强服务意识和增量意识,努力挖掘增收潜力,结合地区实际,加大稀土、铝、铜等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氟材料产业、碳纤维及高分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发展,有效拓展财政收入“源头活水”,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财源建设良性互动。
二是强化支出统筹,增强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衔接。加强四本预算全口径管理。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打破“谁收谁用,多收多用”的固化格局,有效提升财政统筹保障能力。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2021—2024年,政府性基金年均调入2521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均调入4233万元。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按轻重缓急明确支出优先序,以2024年为例,在足额保障“三保”和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的基础上,统筹财力安排政策兑现、建设“两个稀土基地”、“温暖工程”等专项15亿元;统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奖补、彩票公益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5亿元,有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重点项目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提升资金效益。坚持以项目为基本单元,打破专项资金安排部门化的分配格局,避免重复投入。推进项目归口分类整合。以近年来安排部门规划方案编制资金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为例,为解决资金分散、难以管理的问题,从2021年开始对这些“小而散”的项目一并整合,将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方案编制等项目资金整合形成规划及预案编制专项资金,将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储备等项目资金整合形成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同时,统一归口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实施,有效防止重复建设。推进跨层级跨部门专项资金统筹。加强部门预算资金、转移支付与自有资金统筹,整合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支持的领域。以包头市再生水试点示范城市项目建设为例,为解决包头市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16个涉及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打捆实施总投资近40亿元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已统筹落实资金20.6亿元,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实施,一批水厂、泵站改造项目已完工并向企业供水,缓解了地区发展用水压力。通过资金统筹供给、精准有效投入,破解了发展瓶颈、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创新管理运营模式 统筹资产促集约增效益
一是全面摸清资产底数,加强资产全流程管理。健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将不同领域的九大类资产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对国有资产实施从监管、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全流程管理。起底式清查盘点资产。健全国有资产盘点工作机制,推行“一卡一码、动态更新”,利用资产标签二维码准确标注资产使用状态和管理人员,做好单位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和日常管理维护。2024年对市本级341个单位的资产全面清查盘点,累计盘点资产314.6亿元,摸清了底数,厘清了家底。精细化推进全程监管。开发运用“包头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和“国有资产运营掌上通”小程序,将已梳理完成的市本级行政事业性资产纳入国有资产数据库,实景动态展示资产信息,实现对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流程监管。
二是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共享资产高效化使用。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列出通用办公设备和家具的配置标准25种,并将配置标准嵌入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动态掌握各单位资产配置情况,严控超标准配置。搭建“虚实”政府公物仓。建成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政府公物仓,制定包头市市级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办法,规范资产出入仓、调拨等程序,将闲置资产纳入实体公物仓、将房产及股权等资产纳入虚拟公物仓,更加高效集约管理闲置资产。科学统筹调剂资产。建立三级运营管理框架,通过理顺职能职责,更加科学地对资产进行调剂。近两年,累计从实体公物仓调拨资产216件,临时机构借用165件,从虚拟公物仓调剂办公用房近7万平方米;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市本级615处闲置资产集中管理,目前近83%的资产已实现营收。
三是创新盘活交易模式,推动资产市场化运营。推行阳光交易保价值。依托“包头市资产交易平台”网站端和微信小程序,将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闲置资产,涉案罚没资产纳入交易平台待运营资产目录,分类实行资产全流程、标准化、数字化监管,实现国有资产阳光高效交易和保值增值。实施有效盘活增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分门别类研判闲置资产,选择效益最大化路径,运用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最大程度增加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创新运营模式为例,对国有资产公开竞价出租,租金收入实现了随行就市;通过市场化运营引入社会资本对国有资产富强市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其营业收入较改造前增加50%以上。探索资产化债防风险。支持债权人自主选择闲置资产,依托资产交易平台公开公平处置并偿还债务,有效缓解财政资金支出压力,切实维护政府信誉。
探索各类资源协同 统筹资源稳运行利长远
一是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强化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探索资金、资产、资源联动,挖潜能、扬优势、补短板,构建资金投入准、资产运营活、资源利用效率高的高质量发展格局。统筹好能源和矿产资源。依托风能、稀土、铁等资源,探索设立包头市地质勘查基金,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包钢尾矿库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集约高效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投入工业领域资金8.03亿元,支持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建设工业强市。统筹好区位和人文资源。依托黄河几字弯、西口文化、老工业厂区旧址等资源,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空间、植被景观,统筹文体旅重点项目建设资金3736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了天下黄河第一村、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新IP,通过文商、旅商融合发展,让“沉睡”的资产资源变成城市消费的新热点,推动包头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文旅产业火起来。统筹好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资源。深化政金企合作,精准组织银企高效对接,推动金融“活水”流向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财政金融协同发展能力,推动财政支持方式由无偿支持向强化资金引导撬动作用转变,先后设立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等4只政府投资基金,有效撬动金融资本;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效能,切实增强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二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集约节约意识,以资金高效投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公共资源优质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提供优质均衡教育资源为目标,设立建设教育高地专项,进一步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支持校际办学协作,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新增教育集团6个,结成城乡学校教育发展互助共同体71个,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设立建设医疗高地专项,支持市中心医院、市第八医院等现有医疗资源整合优化,推动学科优势互补、软硬件资源共享;支持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4个、县域医共体4个,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就医服务。优化养老托幼资源配置,健全完善养老生育补助政策,统筹现有医疗资源支持医养结合,构建起机构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提高“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促进各类资源共享,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财政益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打造集政策资源、财税服务、金融资源、预算资金支持等于一体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精准对接、高效流转与协同利用,全方位提升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水平。建成惠企利民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涉企和惠民资金线上申报、数智审核、便捷发放等问题,与财政益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有效互补,打通惠企利民的“快速路”,让财政资源更直接更便捷地惠及到企业和个人。推进区域间资源共建共享,支持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287项事项实现“四城通办”,名师课堂“线上同享”,全域景点“一机畅游”,涉企信用信息互通共享,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开放,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