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财政收入支撑高质量发展匹配关系研究

作者: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7期 2025/10/11

是否拥有足够财政资源,是分析判断财政运行可持续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安徽为例,全面梳理财政收入总量、结构、层级等现状情况,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横纵向对比和定性、定量分析,科学研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统筹长短期提出对策举措,确保财政收入更好匹配高质量发展。

基本现状

近年来,安徽财政收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9年以来全口径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考虑社保基金封闭运行,本文予以剔除)年均增长3.5%,约为同期GDP年均增速的一半。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总量上,从增幅看,稳中有进,2019年以来年均增长4.8%;从人均看,在全国位次靠后;从占GDP比重看,呈下降趋势。结构上,税收占比略有下降,2024年较2019年降低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中分产业看,第三产业税收贡献度下降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相关税收规模最大。层级上,省本级收入占比偏低,2024年较2019年下降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由升转降。总量上,2019年以来年均增长-6.8%,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后急速回落,2024年较2021年下降超40%;同期,占全省GDP比重下降近一半。结构上,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但占比持续减少,2024年较2019年下降6个百分点。层级上,基本来自市、县,从土地出让依赖度看,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及霍邱、定远、明光、凤阳四县)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市、县。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快速增长。总量上,2019年以来年均增长31.8%;2019—2023年累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居全国第8位。结构上,产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一次性收入增长较快,占收入增量比重超70%,但一次性收入增长难以持续,2024年收入明显回调。层级上,省本级收入在中部省份靠前,2019—2023年累计收入居中部省份第2位。

(四)债务收入持续增长。总量上,新增债务限额2019年以来年均增长10.5%,约占地方财政两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下同)收入的25%。结构上,一般债占比明显偏低,在中部和长三角省份均居末位,分别低于中部省份平均、长三角省份平均7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评价指数模型构建及结论

(一)稳健指数分析。选取财政收入增速等6项指标,构建财政收入稳健指数分析模型,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测算安徽省与长三角、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财政收入稳健指数。从分析结果看,2019—2023年,安徽财政收入稳健度起伏不定,2021年后降幅明显,可持续增长有所减弱。其他省份情况相似。

图片


(二)匹配指数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按照“以收定支”原则编制,基金短收制约支出能力。选取基金支出预算数(同收入预算数)、实际支出数(剔除不可比因素)两项指标,构建财政收入匹配高质量发展简易模型,其中,以基金支出预算数代表高质量发展潜在支出需求,以基金实际支出数代表需求满足情况,两者差额代表潜在需求缺口。据此分析,安徽省近两年基金实际支出数较支出预算数分别减少408亿元、456亿元,存在潜在缺口,反映财政收入无法完全匹配高质量发展需求,各地被动削减相关支出,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和推动经济发展等造成一定影响。

面临突出问题及原因剖析

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增长承压,既有资产资源盘活、税收管理等工作绩效有待提高,更有宏观经济价格指数低位徘徊、房地产市场下行降低财政汲取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土地出让收入锐减。一是土地出让收入“腰斩”。土地出让金规模显著下滑,对财政收入贡献度急剧降低,形成难以填补的缺口。从全省来看,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两本预算收入的40%以上,但2024年该项收入较峰值年份下降近50%,形成较大收入缺口。二是税收稳定性受冲击。房地产相关税收大幅下降,在税收减量中的占比远超其他行业。契税、土地增值税等主要税源同步收缩。三是政府融资能力弱化。土地资源价值持续缩水,以土地为核心的政府投融资链条运转受阻。城投平台资产质量下降影响偿债能力,抵押品价值衰减制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政府综合可用财力进一步削弱。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乏力。近五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9%,较上一个五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一是经济周期传导压力。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价格指标持续走弱形成双重挤压,导致税收弹性下降。PPI指数持续下行,长期低迷的工业品价格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增值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乏力。二是产业转型税收效应滞缓。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但从税收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生税收的绝对份额还相对偏小,2023年仅占全省制造业税收比重的11.9%,占全省税收总额的3.3%。三是产业结构制约凸显。与先发省份相比,安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长期处于低位,2023年全省GDP总量与上海相近,但税收收入仅为其36.5%,第三产业占比偏低(较上海低20多个百分点)是重要影响因素。四是收入质量持续承压。2024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35.6%,较2019年增加5.1个百分点,在税收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非税项目扩张虽能短期平滑收入曲线,但会降低财政收入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

(三)筹措资金资源渠道收窄。一是举债空间持续压缩。地方财力因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而下降,拉低新增债务限额分配额度(剔除增加债务限额支持化债部分)。债务结构上,一般债占比持续走低,2024年较2019年减少4个百分点,公益性项目融资困境加深。二是城投融资模式亟待转型。传统土地信用支撑的城投融资路径难以为继,在监管趋严与土地收益衰减的双重压力下,违规举债风险与合规融资缺口形成两难局面,依赖政府信用融资补充可用财力的传统模式已不可持续。三是资产盘活效能不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与自然资源盘活利用释放不足,存在资产权属不清、处置方式单一、运营机制僵化等问题,制约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潜力。四是金融资产“反哺”机制缺位。国有金融资产领域财政资金“单程票”现象普遍存在,国有资本收益回流财政的通道不畅,政府性投资基金等财政投入形成企业资本固化,缺乏可持续的分红与退出机制,削弱财政资金循环效能。

(四)财税政策机制有待优化。一是税源竞争激烈。流动性税种占比高,容易引发区域激烈甚至恶性招商竞争。不规范的税收优惠导致税基侵蚀,部分企业应缴税额与实缴税款相差较大,造成实质性税收流失。二是政策叠加承压。减税降费政策与财政可持续性需再平衡。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对稳经济、稳预期发挥重要作用,但客观上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压力,政策边际效应与地方可承受能力还需进一步评估完善。三是征管效能不高。税收漏洞与欠税现象并存。征管技术手段更新滞后于新型商业模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与依法征管的平衡把握仍需加强。

对策举措

统筹短期应急与长远发展,短期内可以依法依规治税、资产资源盘活等为抓手,全力弥补收入缺口;长远看则需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机遇,健全财税体制机制、培育优质新财源,更好支撑财政收入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一)围绕依法从严治税,统筹做好减税降费和税收征管。短期内,以严格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为着力点。建立财政、税务、海关、审计等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涉税信息共享与数据连接,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聚焦地方重点税种、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又坚持应征尽征、应收尽收,坚决堵塞“跑冒滴漏”。长期看,以用好财税改革红利为落脚点,拓宽税收增长点。加强分析研判,谋深谋细落实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绿色税制、健全直接税体系等重大改革举措。围绕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聚焦新业态催生税种,积极挖掘新增税源。以统筹优化服务和严格征管为结合点,营造优良税收环境。深化“政策找人”、主动服务,拓展“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覆盖面,强化数据互联共享,持续优化办税流程;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坚持“宽严并济”,增强执法规范性、便捷性和精准性。以坚持税收法定原则为立足点,严格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统一税收优惠政策,杜绝随意加码、提标、扩面。发挥财会监督职能,查处违规返税乱象,清理违规税收优惠政策。

(二)着力释放资产资源资本潜力,推动反哺壮大财力。短期内,破除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制度阻力。分层分类施策,优化产权认定和产证办理流程,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问题,畅通盘活路径;征补待缴漏缴出让收益,对续期意愿强的商业用地、矿产开采权限及时做好续缴;对特定自建房引导办理产权手续,推动土地出让收入补缴。长期看,建立盘活利用常态化长效机制。动态清查国有资源资产底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系统互联互通,摸清底数、谋实措施,做到应盘活尽盘活、该处置尽处置,促进国有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探索土地资源定制化分类供给。聚焦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量体裁衣”式供地;聚焦释放刚性需求,加大保障房建设及改造,盘活存量用地。挖掘数据资产、碳资产潜力。强化国有企业、城投平台对数据资源、碳资源等运营管理,加快拓展应用场景和领域,探索商业化路径,培育产业生态。积极稳妥用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工具。加强资产资源统筹聚合,依托国企、城投对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实行市场化运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市场化运营和收益最大化。推动国有企业增收益多贡献。分类指导国企高质量发展,增强盈利能力,加强国资收益征缴,合理设置收益上缴比例。优化政府投资基金回收管理,实现财政资金可持续循环。

(三)切实在发展中化解债务,为补充可用财力提供适度可控债务空间。短期内,用足用好债券资金补充财力的有利政策。把握中央增加化债资源额度的契机,有效降低存量债务融资成本,减轻政府债务负担,助力市县政府腾挪更多财力保民生、促发展。长期看,加快推动城投平台由需要政府“输血”向为政府“造血”转变。严格落实压降平台数量和化解隐性债务要求,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卸下政府投融资的包袱,推动城投平台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以市场化运营为宗旨,以优化存量资产资源配置为核心,探索新业务模式。

(四)厚植培育财源,持续夯实拓宽中长期增收渠道。加大产业培育支持力度。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行业利润率,促进传统税源升级;集中财力支持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优势税源提质,加快释放税收潜能;聚焦支持有基础、阶段性优势的未来产业,加速新兴税源孵化。增强招商引资税收质效。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全周期管理,开展招商项目事前评估,核实比对投资方经济数据,发挥财政、税务职能,分析行业税负,预测税收产出,筛选优质项目。用足用好税收数据,分析产业链情况,优化政策供给。探索税收贡献激励管理机制。省级探索税收贡献激励机制,引导市县壮大税收规模、提高收入质量。支持市县探索对招引项目纳税质效高的部门予以激励。注重监督监管,规范收入秩序,避免征收“过头税费”,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本文为安徽财政可持续系列研究课题 课题组组长: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谷剑锋;成员:张行宇  牛阵  张扬)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