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昌吉: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财政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开放和稳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各项工作,在收支总量、管理改革、保障能力等方面走出了聚沙成塔、积微成著的光辉历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4年的49万元发展到2024年的227.25亿元,有力保障和服务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在自治区70年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昌吉回族自治州取“昌盛吉祥”之意,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域总面积7.35万平方公里,辖5县、2市、3个国家级园区,共有81个乡镇(街道)、602个行政村(社区),驻有21个兵团团场。生活着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42个民族,总人口(含兵团)161.3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万、占总人口的24.8%。2024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9.23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27亿元、增长10.1%,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疆前列。
财政支撑长治久安 构建和谐稳定新格局 七十年来,昌吉州始终坚持把维护稳定摆在首位,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扎实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自治区优秀平安地(州)” ,呈现出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 (一)基层治理固根本,夯实执政根基。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围绕平安昌吉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昌吉建设,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手段和治理模式,构建法治、德治、智治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警医联动、警校联动,着力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社会面管控水平显著提升,全州社会大局保持持续和谐稳定。 (二)民族团结聚合力,浇灌同心之花。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民族事务资金超0.89亿元,有力保障了昌吉州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现有9个县(市)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0个县(单位)成功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受到国家民委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昌吉州各民族在中华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 (三)宗教治理促和谐,筑牢同心防线。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为核心,持续加大宗教事务资金投入,推动“四进”宗教场所活动顺利进行,通过开展“三爱”主题教育和“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组建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昌吉分院,推动宗教界主动在宗教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融入中国元素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宗教界人士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教义,支持宗教人士提升学历,实现宗教人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经全覆盖,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财政赋能战略定位落地 夯实区域发展硬支撑 七十年来,昌吉州财政始终聚焦昌吉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定位,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五大战略定位”从蓝图变为现实。 (一)筑牢能源安全屏障,财政助力国家能源战略落地。作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制油气战略基地的核心承载区,昌吉州能源产业的崛起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2012年以来,昌吉州能源领域资金累计支出26.94亿元,重点支持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建设、新能源基地并网工程等重大项目。财政资金的注入,推动昌吉州建成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8家,2025年预计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3228万千瓦,煤炭产量预计突破3亿吨,疆电外送电量占全疆50%,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稳压器”。在财政政策引导下,能源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带动昌吉州硅基、铝基等新材料产业的飞速发展,推动能源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 (二)守护粮食安全底线,财政夯实农业战略根基。围绕“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定位,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农林水领域资金636.69亿元,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农业机械化等领域,打造“科技创新和加工基地集聚昌吉、原料生产基地覆盖全疆、品牌销售基地辐射全国”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2025年投入1.5亿元保障末级渠系、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等农业领域项目,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生产供应基地、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全疆最大的奶源供应基地和重要农畜产品保供基地,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截至2025年6月,全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9.7万亩,全州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超84%,预计夏粮总产量683.97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昌吉力量”。 (三)激活向西开放动能,财政支撑核心区枢纽建设。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定位”,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商业服务等领域资金26.32亿元,重点支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口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2025年1—6月,州属外贸进出口总额70.34亿元,较2012年增长3.3倍,财政补贴带动培育进出口企业150家,其中年进出口额超亿元企业达22家。财政资金的“催化作用”加速了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准东物流园、昌吉国际陆港等枢纽节点建设,昌吉州已与4个国家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四)锻造战略支点优势,财政撬动产业格局升级。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定位,昌吉州坚持做大总量、调优结构,聚力抓园区育龙头、抓链条建集群,优化整合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持续壮大,工业门类由建区初期的10余种增加至现在的30种、占工业领域41大类的73%,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资源勘探工业信息资金128.37亿元,助力昌吉州依托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造煤基、铝基、硅基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油气、粮油、纺织、畜产品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升级。 (五)守卫地缘安全前沿,财政筑牢边疆战略屏障。立足“国家地缘安全屏障”定位,深刻认识新疆在我国安全稳定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深刻认识新疆安全稳定仍面临复杂严峻形势,深刻认识管边控边的任务艰巨繁重,持续加大边境管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智慧边防设施等工程建设,构筑“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机制,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护边员制度不断健全,队伍规模、素质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在边境扎实推进,西北边防更加坚固。 财政托底民生改善 解锁人民群众幸福密码 七十年来,昌吉州始终把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抓在手头、摆在案头,坚持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协调性、政策普惠性、民生共享性进一步增强,有效解决了一批各族群众牵肠挂肚、急难愁盼问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教育投入促融合,筑牢共同体思想根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2004年起,累计支出教育经费约700亿元,2025年州本级财政安排0.43亿元支持州一中新校区设备购置、校园餐保障和设施改造提升等教育领域项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水平显著提高,构建了“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的办学体系。截至2024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7所、在校生27万余人,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全面实现,适龄幼儿“应入尽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9.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4.3%,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创建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完成创建自治区优质中高职院校6所,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各1个,完成新设阜康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疆率先出台《昌吉州激励教师十条措施》,成立全疆首个地州级教育基金会,全州教职工达到2万余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医疗保障强基础,守护各族群众健康。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健康昌吉”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卫生健康领域资金286.97亿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35个,州县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各族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截至目前,昌吉州医疗服务各类机构达到1223个,是建州初期的2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5.7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325人,是建区初期的117倍、改革开放初期的2.7倍,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区初期的40岁提高至77.5岁,各族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三)文化繁荣聚人心,厚植民族团结底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增强认同目标,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有力推进文化润疆工作提质增效,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文旅资金64.1亿元,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文化馆、图书馆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7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0余个,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不仅为群众提供了读书、看报、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同时,昌吉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信任和感情,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社会保障兜底线,凝聚共同发展合力。始终把稳就业、强保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投入,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社会保障资金283.88亿元,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筑牢坚实根基。在促进就业方面,不断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2024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2.42万人,同比增长6.4%,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13.4万人次,就业形势持续向好。通过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作,认定州级劳务品牌5家,带动就业9400余人。聚焦重点群体,积极帮助978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2%。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覆盖5.15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昌吉州持续发力。从最初的养老统筹起步,逐步构建起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险种的完善体系。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截至2025年7月末,全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50万人,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不断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运行,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加可靠、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凝聚起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