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江苏省南京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峥:把握“四个着力点”要求 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在挑大梁上要把握好“四个着力点”。南京财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对标对表、真抓实干、加压奋进,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务实举措,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构建财政支持新模式 着眼厚植融合发展新优势,突出保重点、优结构、转方式,加力支持科技产业创新,进一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强化资金统筹,精准聚焦投向。统筹各类资金资源,保障科技产业领域投入强度不减,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中科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打造新增长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债券资金、国家大基金等,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二是优化支持方式,提升资金效能。着眼增强微观经济发展活力,改革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逐步减少并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无偿支持政策。深入研究不同企业不同需求,有效运用“拨投结合”、财政贴息(“宁科贷”、制造业设备贴息、总部企业投资贴息等)、保费补贴(科技保险、出口保险等)等方式,支持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三是财政金融联动,发挥整体合力。基金赋能产业发展,引导带动产业投资。统筹整合财政、国企资金资源,组建“4+N”产业基金集群,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股权融资,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普惠金融提质扩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民营转贷基金、“宁创贷”政策体系为抓手,实施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全面开展政银担合作,助力小微、科技企业创业兴业。 围绕“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塑造财政科学管理新优势 着眼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深化财政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一是夯实财力保障基础。紧盯年度目标任务,部门协同、多向发力,努力拓展和挖掘增收空间。深化财税联动会商机制,聚焦重点行业、骨干税源等加大协同服务力度;加力盘活增量资源,全面梳理、分类界定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将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稳步提高国有企业收益上缴比例和国资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积极发挥国资收益贡献。二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将“零基+限额”理念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全流程,实施“三个资金池+两张清单”管理方式,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结合实际需求和财力情况,按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支出,解决资金投向分散、支出格局固化、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质效。三是推进全口径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全面完成全市各领域国有资产清查全面自查和复核,聚焦问题资产和复核发现的问题,建立资产项目库,对账销号,抓好整改落实。尤其是探索公物仓调剂、无偿调拨、出租出售、“资产证券化+REITs”等多元盘活路径,加强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盘活利用长效机制,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四是全力支持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实汽车消费补贴政策、“房七条”新政,构建“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双重优惠机制;出台促进文商体旅展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重点保障“苏超”等热门赛事,助力扩大消费市场、激发消费活力。强化上级政策对接落实和本级政策成效评估,调整优化政策实施路径,达到促进消费、培育产业、带动就业的多重功效。五是助力稳外资稳外贸。加快落实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境外重点展会补贴政策,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市场。出台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支持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吸引更多外资和功能性机构集聚南京,进一步夯实外资外贸基础。 锚定“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探索风险防范化解新路径 更加注重底线思维,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坚持“促发展、保化债、防风险”为导向,精准匹配用足用好置换政策,加力推进隐债化解。综合运用土地出让收入、市场化转化、资产变现等措施,落实化债资金来源,推动各板块自化目标落实。加强与在宁金融机构、人行、证监局等部门协作,加紧推进融资平台退出。强化债务预算管理和刚性约束,精准测算、提前谋划,确保偿债资金拨付到位,防范到期偿付风险。二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监控机制,精准保障库款,持续强化基层“三保”监管。严格落实加强基层“三保”14条保障措施,建立“三保”支出按月报告机制,按日监测库款运行及“三保”情况,实现区域风险管控全覆盖,确保“三保”支出平稳有序、足额保障到位。加强对区、街道和社区的专项指导,压实分级保障责任,确保“三保”不出任何问题。 紧扣“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落实民生保障新举措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降非刚性、非必需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一是更大力度落实民生保障政策。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统筹运用社保、岗位、见习、培训等补贴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关注“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优化生育保障政策,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消费券试点,常态化推进养老待遇调标。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合理制定低保标准调整方案。推进高中阶段助学金提标扩面,实现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全覆盖。二是更实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足额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及时发放耕地保护补贴和小麦种植补贴,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创新支持乡村发展模式,开展“莱斯共享小院”试点,盘活农村闲置用房,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增益。三是更强保障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保持政府投资合理强度,支持交通枢纽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提升。聚焦城市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加快过江通道、地铁建设等民生项目建设。统筹资金支持基本住房需求,结合到期时限、资金绩效等有序安排项目支出,支持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保障群众安居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