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陈少强 樊轶侠:多措并举 财政有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十四五”时期,财政就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使命担当,在税收、资金支持上持续用力,提高科技投入效能、向改革要红利,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一、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持续扩大,战略导向进一步强化
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稳定增长,强化科技攻关等重大战略任务经费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中基础研究累计投入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强度从“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在投入方向上,财政科技支出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科技攻关等重大战略任务经费保障。
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针对部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财政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支持保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深空探测、芯片制造、C919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投入,推动科研机构优化整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强化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稳定支持,鼓励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培养和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体系提供坚实财政支撑。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鼓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创新增长极。
四、深入推动投入方式多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所有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对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实行15%的优惠企业所得税税率,实施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加大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出台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投企业、天使投资个人投资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按其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科技企业。这些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积极性。“十四五”以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7%。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
积极用好政府采购政策。通过落实首购、订购、合作创新采购等支持创新的采购政策,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优先采购,为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提供“首单”支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通过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等政府主导的基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子”,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吸引和带动大量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破解了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五、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在经费使用上“放权松绑”。适应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让科学家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在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包干制”,由项目负责人决定经费使用。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列出禁止开支的范围,在清单之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唯资历、不唯出身,谁有本事谁就“揭榜”,鼓励能者上、智者上。对同一个项目允许多个团队并行攻关“赛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和监督。完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高效,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制度上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