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财政守护“世界屋脊”文化根脉

作者: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
来源: 2025/09/04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财政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支持西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融合蓬勃发展、数字赋能文旅产业,促进“世界屋脊”文化根脉永续发展。

图片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资金4.76亿元,用于支持西藏非遗保护事业发展,进一步充实了传承队伍,夯实了传承基础,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由个体到群体的飞跃。

一是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3项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790名,其中106项、117人列入国家级名录,620项、623人列入自治区级名录,480项、334人列入地市级名录,1544项、716人列入县区级名录,形成较为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支持建成10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有效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发展。

二是非遗传承基础不断夯实。先后成功认定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家、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家;命名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个非遗特色县乡村、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29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159个非遗传习基地;设有224家非遗工坊、153支民间藏戏队;完成66名高龄国家级、8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民间藏戏队从不足50支发展到153支,从业人员达3000余名,已形成庞大的藏戏艺术体系,每年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雪顿节”、“望果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唐卡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国家级唐卡类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名;自治区级唐卡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自治区级唐卡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名。先后命名16个自治区级唐卡传习基地、1个国家级和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27家唐卡类非遗工坊。

(二)文物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治区成立以来,累计安排文物保护、预算内投资等资金69.93亿元,支持开展文物保护传承,全区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国家级70处、自治区级603处、市县级170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3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可移动文物百万余件(套)。先后对布达拉宫、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大昭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强巴林寺、桑耶寺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抢救性维修保护。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文物基础工作不断夯实,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文物考古与研究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拓展,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图片
图片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财政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打造《日光之城》等精品影视剧目,持续登上全国热搜。安排旅游发展资金(基金)等11.6亿元,支持实施文旅重点项目、改善旅游公共服务、打造文旅小镇等。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墨脱自然驿站”和“天上西藏主题邮局珠峰店”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名单”,“一‘错’再‘错’ 畅游文部”等8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区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区文化产业产值达111.44亿元,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745.93亿元;全区乡村旅游接待2349.75万人次,实现收入32.84亿元,直接间接带动31.52万农牧民群众实现就业,年人均实现收入4500元。

(二)支持创作文艺精品。“十四五”以来,落实自治区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和激励全区文艺大军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藏戏《最美格桑花》,话剧《老西藏》、《八廓街北院》等一大批文化艺术舞台作品深受群众好评,新编藏戏《文成公主》、汉藏双语版话剧《哈姆雷特》走进上海等地,儿童剧《特殊作业》在拉萨、北京等地交流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了解西藏、感受西藏。

(三)支持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推进藏医药康体瘦身文旅示范基地项目,将藏医药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支持举办“冬游西藏”、“跨越山海 格桑花开——坐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中国西藏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等活动,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支持举办西藏文化艺术节、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大赛、西藏文化大讲堂、西藏“衣脉相承”服饰文化周等活动,让文化遗产在旅游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传承。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财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30.61亿元,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区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综合文化(馆)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保障全区76个县(区)艺术团,5492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有序发展,实现“县县有艺术团、村村有文艺演出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完成33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新建1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巩固提升100个村级群众性文化活动示范阵地等。成功举办“我们的节日”、“大地欢歌”、“四季村晚”、“文化边疆行”、“格桑花演出季”等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

推动数字赋能文旅产业

(一)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安排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4000万元,启动实施“数智布达拉”新型文旅综合体数字体验馆建设。支持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完成布达拉宫、西藏博物馆等1305处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的调查,采集文物数据114167件,登录建档105494件,促进数字化保护利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全息投影等技术,将文物数字资源与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深度结合。

(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支持完成布达拉宫票务系统智能化改造,支持建成西藏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罗布林卡一体化综合管理与智慧化服务等平台,实现AR导览、智能预约等数字化服务全覆盖。支持建设全区旅游综合监管平台和外国人进藏服务平台,推行入境旅游团队费用“一卡通”统一结算制度。打造“AI游西藏”APP,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景区门票、酒店、餐饮购物等海量资源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业态服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效能。

(三)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支持打造一批“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相结合的智慧剧场,在IPTV客户端开辟数字文化频道(“文化西藏”专栏),累计上传各类文艺作品视频331部,内容总时长621小时,总点击量达258.5万次,访问用户36万户次,视频观看总时长超30万小时。支持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文旅宣传,发起“一眼西藏·一生不忘”、“向光向上·冬游西藏”、“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等热门话题,指导推出“恰好去远方”大型文旅综艺节目,支持打造“看西藏文化根脉”等网络推广活动,累计实现全网传播量超30亿次。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