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高原巨变六十载 财政赋能谱新篇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刘永恒 刘蒲宇
来源: 2025/09/01

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六十周年华诞。六十载沧桑巨变,从雪域高原的“一步跨千年”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从封闭落后的边陲之地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与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西藏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也离不开财政资金的精准滴灌与制度保障。

图片

雅尼湿地。来源:林芝市财政局

图片

从“输血”到“造血”:财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是雅鲁藏布江畔的“桃花第一村”。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来到嘎拉村,漂亮整洁的村庄、热情淳朴的村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7月的嘎拉村,青稞田叠翠,桃林掩映,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十年前,村里连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靠卖松茸、挖虫草勉强糊口;现在,依托生态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8200元增长到2024年的4.12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700万元。”村民达瓦坚参的讲述,勾勒出乡村蝶变的清晰轨迹。作为“桃花经济”样板村,其发展得益于一系列财政支农项目的实施。

在这场变革中,财政资金扮演着“催化剂”与“稳定器”的双重角色。林芝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应强向记者介绍,2023—2025年,林芝市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文旅领域的资金约30570万元,其中2025年已投入约15392万元,并首次设立文旅产业发展资金6300万元,占上一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的10%。各县(市、区)累计投入约36000万元,投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8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嘎拉村相关支农资金4200万元,重点支持三大领域:一是基础设施提质,投入180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给排水管网、旅游厕所等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困境;二是特色产业培育,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村民组建旅游合作社,补贴民宿改造、特色餐饮培训,带动全村86户农户参与旅游服务;三是生态价值转化,安排生态补偿资金600万元,将全村3.3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同时引入“生态资源指标交易”机制,将碳汇收益的30%返还村集体,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财政路径。

嘎拉村的实践,是西藏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西藏财政坚持“三个优先”:优先保障粮食安全,优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先支持特色农牧业。“我们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升支农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张应强说。

图片

来源:西藏日报 次仁龙布 摄

图片

生态优先:财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被誉为“西藏的江南”。站在观景台上,水鸟翔集、芦苇摇曳,远处雪山与江水交相辉映。“这片8700多公顷的湿地,曾因过度放牧、采砂导致生态退化。2016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1.4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现在湿地面积扩大了15%,黑颈鹤、斑头雁等珍稀鸟类种群数量增长30%。”林芝市巴宜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保护具有全国性意义。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尹李峰在座谈中强调:“西藏财政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起‘中央支持+自治区统筹+地市落实’的生态财政保障体系。”具体实践中,财政资金重点向以下领域倾斜:

一是重大生态工程建设。2021—2024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西藏生态保护修复资金52.6亿元,支持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完成退牧还草1200万亩、防沙治沙500万亩、湿地保护修复80万亩。

二是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建立“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六位一体的生态补偿体系,2024年落实中央及自治区林业生态转移支付资金43.5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覆盖1.77亿亩公益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覆盖10.26亿亩草原,惠及200多万农牧民,实现“保生态”与“促增收”双赢。

“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不仅让高原生态‘颜值’更靓,更让‘价值’更高。”尹李峰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图片

来源:西藏日报 李洲 摄

图片

民生为本:财政托起幸福新西藏

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新建的现代化住院大楼内,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温馨的就诊环境相得益彰。就诊大厅内,65岁的藏族老人卓玛正在等待心脏内科挂号诊疗。“以前看这种病得去成都,路上要两天,各种费用算下来要好几万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医保报销后自己只花一点钱。”卓玛的笑容,折射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这背后,是财政资金的强力支撑:2021—2024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资金660.28亿元,其中70%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作为“三甲医院”,近三年获得设备购置专项补助1.8亿元,引进3.0T核磁共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年手术量从8000台增长到1.5万台,县域内就诊率达92%。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走进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多功能活动区快乐游戏。该园是自治区财政和江苏援藏资金共建的典范,园长林爱丽介绍:“幼儿园是江苏援藏资金重点支持的民生项目,是拉萨市唯一一所市直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15亩,办学规模为5轨制,全园共15个班,可容纳在园幼儿450人。财政资金对我们幼儿园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在硬件设备完善方面还是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财政资金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来,区、市两级财政投入共计5090.36万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福利、教育‘三包’、免费教育等方面。”近年来,西藏财政坚持“教育优先”,2024年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45%,居全国前列。其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1.33%,较2015年提高29.8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86%,所有县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1%,西藏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位于拉萨的西藏牦牛博物馆,现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记录着牦牛与藏民族相伴万年的历史。“2025年,财政投入业务经费165万元,藏品征集经费30万元,运行经费158万元,博物馆得到了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拉姆介绍,“财政不仅支持硬件建设,还每年安排专项运营经费,用于文物修复、学术研究、社教活动。现在博物馆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成为传承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病有所医”到“学有所教”,从“文化润心”到“住有宜居”,西藏民生领域的每一项进步,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精准保障。2024年,西藏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八成。“我们坚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把80%以上的财力投向基层和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尹李峰说。

图片

  特色产业:财政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林芝市米林市,一片片青稞田里,“藏青2000”良种长势喜人;在拉萨市林周县,西藏牦牛产业园的现代化屠宰线上,分割好的牦牛肉正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财政资金对特色产业的“精准滴灌”。

“西藏的优势在特色,潜力在产业,关键在财政引导。”张应强介绍,林芝市财政局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2024年规模达1.5亿元,重点支持青稞深加工、藏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以青稞产业为例,财政补贴企业收购价差的30%,支持开发青稞饼干、青稞酒等深加工产品,2024年青稞产业产值突破8亿元,带动2.3万农牧民增收。

在拉萨,财政资金正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以牦牛产业为例,中央和地方财政创新构建“专项拨款+产业基金+政策配套”的立体化保障体系,支持拉萨市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园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牦牛产业示范园,2024年园区牦牛存栏量达2765头,年出栏739头以上,牦牛肉产品通过“圣洁甘孜”“天空之城”等区域品牌远销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综合产值达到1270.73万元。

为破解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瓶颈,西藏财政创新支持方式:一是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财政对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的数量达到规定条件的给予一定财政奖补;二是支持品牌建设,2024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西藏好水”“西藏好奶”等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工程,助力“藏字号”产品走向全国。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特色产业’融合,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西藏特色产品电商平台,推动青稞、牦牛、藏药等产品线上销售。”尹李峰表示,财政将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高原特色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图片

来源:包图网

图片

展望未来:财政助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座谈中,尹李峰回顾了60年来西藏财政的发展历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地方财政收入仅0.22亿元,财政支出98%依靠中央补助;2024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财政支出突破2900亿元,中央补助占比下降明显,财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他总结了三条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财政工作置于党中央治藏方略全局中谋划;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三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构建起符合西藏实际的生态财政政策体系。

谈及未来发展,尹李峰表示,西藏财政将重点抓好“四个聚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投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聚焦高质量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四件大事”(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和“四个创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聚焦共同富裕,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边境地区的倾斜力度;聚焦改革创新,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林芝的桃花村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从雅尼湿地的碧波到羌塘草原的星空,西藏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发展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更是财政资金的持续赋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藏财政将继续发挥“钱袋子”“杠杆手”作用,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强劲动力。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