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江苏省无锡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鞠:构建“能增能减、讲求绩效”的零基预算管理格局

作者: 江苏省无锡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鞠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6期 2025/08/2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指导下,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将零基预算改革作为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财政统筹保障能力的关键举措,探索构建了“能增能减、讲求绩效”的零基预算管理格局,有力推动财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重大战略任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以“试”为起点

纵深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在实践中探索方法、总结经验,稳步推动零基预算从理念具化为现实,建立了零基预算“无锡模式”。

一是高位推动。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零基预算改革工作。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作出明确部署,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零基预算编制试行方案,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零基预算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二是稳步推进。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 2022年选择7个专项资金开展试点;2023年提请市政府印发零基预算编制试行方案,市级预算编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2024年进一步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项目分类等方面坚持和深化改革。三年的探索实践,为无锡零基预算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财政预算工作得到广泛认可,预算报告人大代表赞成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三是全域推广。2024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协同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各区县财政部门参照市级零基预算编制方案,在2025年预算编制中制定改革的具体举措,实现了零基预算改革的市域全覆盖。

以“零”为基点

系统重构预算安排机制

“以支出项目为源头、以支出标准为基础、以绩效管理为纽带、以财会监督为约束”,无锡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四个体系为主的零基预算管理模式。

一是以支出项目为源头。探索项目分类排序,将支出事项分为保运转、风险防范化解、公共服务、产业扶持(科技创新)、政府投资、其他类等6大类,明确预算保障次序,优先保障保运转、防风险、惠民生事项。将项目分为一次性项目和经常性项目,对一次性项目,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可予以比对剔除,避免沉积成为预算“基数”,做到有进有退。

二是以支出标准为基础。在制定学校、办公用房、公租房廉租房支出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政府投资等领域支出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涉及主体多的难点,于行业内率先制定了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和政务信息化等领域的支出标准。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规范了保洁、安保、房屋维修等7项后勤服务的控制标准。目前支出标准体系已经涉及10个重点领域、100多个项目,为预算编制、项目评审、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提供了量化标尺。

三是以绩效管理为纽带。实施预算分类绩效论证,论证方式与项目分类相挂钩,与保障次序相挂钩,通过预算绩效重点论证,2024年以来压减低效无效支出近20亿元。财政重点评价提质扩围,评价范围从财政资金拓展至专用设备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评价结果与改进管理、完善政策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收回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

四是以财会监督为约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五位一体”监督体系。聚焦政策落实推进、财经纪律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六大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建立监督评价发现问题跟踪销号制度,将监督结果与预算编制、财政政策调整挂钩,推动财经纪律“长牙带电”。近年来开展专项监督80余项,收回核减资金、调减预算逾2亿元。

以“效”为重点

拓展零基预算改革成效

在年度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压实管理措施,从预算源头优化预算支持方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重点领域保障。

一是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打破了“基数+增长”的传统编制方式,2024、2025年市级专项资金预算核定数较单位申报数分别压减20%、17%,整体预算支出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推进资金整合优化,通过同一使用方向资金的整合比对和论证,减少部门间交叉重叠申报的资金,压减低效支出。2024年,近1/3的专项资金预算规模较上年减少;截至2025年,市级专项资金数量比改革前压减了约1/3。

二是强化重点领域保障。在优先足额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确保收支平衡的基础上,集中有限财力保障重点领域。两年来,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产业扶持等重点领域投入保持增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左右。强化基层“三保”保障,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市级积极腾挪资金,建立市对区直达资金制度,提升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近两年累计落实转移支付资金较之前年均增长超11%。

三是加强预算基础管理。强化财政供养人员和编外人员基础信息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数据信息与编制、公务员管理和人社等部门相关信息的核查比对。加强资产预算管理,修订通用资产配置标准,强化资产购置预算前置审核,针对专用资产缺乏配置标准、使用闲置低效等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制定行业专用资产管理办法。

四是优化财政支出方式。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出台《无锡市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若干措施》,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和业务外包行为,综合利用财会监督和绩效评价结果,对2025年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实行单项审核,核减率15.9%。建立信息化项目、规划编制等经费统一管理制度,加强源头管控。信息化项目重点支持符合系统整合要求和集约化建设的项目,调整了闲置停用、功能重叠的项目运维,资金核减率19%。加强资产预算管理,通过线上调剂等措施节约预算资金超2000万元。

以“改”为支点

推动零基预算改革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目前已形成了“事前有论证,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闭环管理。现有预算管理仍侧重于节点的静态管理,如何抓住预算执行这条主线,拓展全过程动态监控方法和手段,提升预算整体效用,仍有探索空间。无锡目前已建立了预算支出分析和预测制度,将坚持按月分析研判各地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关注预算收支平衡、财政平稳运行、重点领域支出执行等情况,并通过加强执行情况分析运用,对收支异常情况分析原因,及时采取优化措施,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二是推进绩效预算深度融合。无锡在零基预算实践中形成了绩效目标编制为前置的事前论证、事后评价的绩效管理机制。对照零基预算改革要求和事前功能评估等改革方向,需要在提高绩效目标编制质量、健全绩效目标激励约束、加强预算绩效衡量评价等方面,探索更具操作性的应用策略。围绕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无锡将进一步规范绩效论证分类规则,推动重点绩效论证聚焦重点、精准有效;建立健全分行业分领域核心绩效目标指标体系,发挥绩效目标约束引领作用;探索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在城市运行、民生保障等领域开展项目全成本绩效分析,加强公共服务成本管控;采取年度评价、跟踪评价等多种方式,提高绩效评价有效性,强化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等挂钩。

三是夯实预算基础管理机制。零基预算改革是由各参与主体紧密协作的系统性改革,无锡在实践中健全了包括共性项目部门联审、人员信息跨部门数据共享利用、资产管理跨部门调剂共享等措施,发挥部门合力提升了预算管理成效。无锡将紧盯财政收支管理的重点,进一步构建部门间互联互通、精准实时、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重点推进完善涉税涉费信息共享和协同征缴服务机制,建立财政供养人员支出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建立重大经济事项支出论证机制,推进构建以数据为支撑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零基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四是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财政统筹预算资源,建立与人口变化趋势、共同富裕发展要求、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等相协调的投入保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创新财政管理理念和举措,借力推动一整套财政资金运转模式的改革优化,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无锡将以增强全市财政可持续性为统领,构建“大财政、大资产、大预算”格局,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管理,推动财政与金融、国资联动。积极应对人口变化等因素,结合财力可能,优化调整政府投资、教育等领域的投入规模和机制,加强政府投资计划、教育规划等领域与财政三年规划的衔接,促进财政平稳运行。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