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重庆:以打造“红岩先锋·模范机关”为契机 奋力开创财政人才新局面

作者: 重庆市财政局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4期 2025/08/06

近年来,重庆市财政局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打造“红岩先锋·模范机关”为契机,坚持“三全”工作机制,深入推动全市财政人才工作整体提升,在财政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上不断开新局建新功。

突出思想引领

在体制机制上“全面蓄力”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召开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准确传达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抓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贯彻落实,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切实增强推进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坚定性。二是加强党建统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扣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围绕建设学习、开放、创新、服务、效能五型组织体系,建立“专班攻坚克难”、“常态化三服务”、“争先创优赛马比拼”、“典型案例推广和问题复盘”四项机制,奋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财政组织,努力建设一支方而不割、精进多谋,正大光明、神清气爽的高素质专业化财政人才队伍,为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目前,重庆市财政局已成功创建为“红岩先锋·模范机关”,6个党支部获评“红岩先锋·四强支部”,1个案例入选全市改革创新成果。三是重视市区协同。建立“局领导+处室”结对联系服务区县工作机制,点对点联系服务区县,细化问题清单,做实闭环管理,实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教育培训、上挂下派、交流使用、人才库建设等方面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全市财政人才建设新格局。

服务财政大局

在平台搭建上“全域聚力”

一是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促进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财政部“一库两池一室”为牵引,整合全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全市绩效专家库、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全市巡视专业人才库等资源,充实财政人才资源,有力推进人才工作落地见效。二是夯实人才储备。按照统筹使用、动态调整原则,建立“1+2+1”人才储备体系,即1个财政系统人才库(包含财会监督、财政巡视、外部董事监事等14个领域子库),政府采购评审、预算绩效等2个领域专家库,1个财政年轻骨干储备库,共计17174人。精心组织财政部“一库两池一室”选拔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35人入选财政部10个领域人才库。此外,以下属单位重庆财政学校加挂“重庆市财政科学研究所”牌子为契机,积极推动财政智库建设工作,做大做强全市财政系统人才队伍。三是坚持高端引领。积极发挥高端会计人才在全市各行业财会战线上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为人才强市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开展6期重庆市会计领军和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累计培养550余人;将高端会计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实施方案》,累计选拔培养重庆高端会计人才120人;积极组织人员参加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选拔,截至目前,全市有财政部名家名师2人,入选全国领军人才、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等共51人。

激活多元驱动

在学习培训上“全向加力”

一是推动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出台《重庆市财政局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七条要求》,倡导干部人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学习经济、金融、科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政策钻研,提升专业水平,共同打造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和强大凝聚力的财政机关。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促进知识共享,以OA平台为载体,建立财政知识中心,展示论坛讲座课件、处室业务政策、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干部培训心得,上线以DeepSeek大模型为支撑的“财政智问”应用,快速准确提供财政政策解读以及财政业务操作指引,全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二是注重体系学习,开展常态培训。建立全体系化学习机制,形成“脱产+日常+网络”常态化培训。脱产培训强化干部人才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坚持打造精品课程、重点班次,紧扣财政事业发展需要,依托党性教育基地、财经专业培训基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切实提高履职能力;日常培训注重政治能力、综合能力提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严格党支部政治生活、精心筹办讲座论坛,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能力;网络培训运用好平台资源拓宽干部视野,依托干部网络学院、财政部干部教育在线、保密在线等平台,开展好各领域线上培训,促进干部人才跳出财政看财政。三是打造学习品牌,提升学习实效。 “财政大讲堂”以专家领航,提升干部综合素养,领导干部、行业专家、高校教授,围绕政治理论、财经知识、前沿科技等领域,通过课堂、视频直播方式,带动全市财政系统干部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财政1小时论坛”搭建财政干部交流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实地调研分析共研改革路径,“上挂下派外炼”汇报共享实践经验,聚焦重点工作共谋发展良策。环节设置上有讲、有评、有议,内容紧跟时政热点、改革重点、业务核心点,每周固定开展一场,充分激活了全市财政系统人才学习的主动性。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